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抗美援朝战争与中国建设大后方国防战略思想的形成(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当代中国史研究》 杨贵华 参加讨论

2.经济建设中考虑国防军事需要,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思想。经济建设考虑国防、军事需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战争时的生存能力问题,二是经济建设工程项目的军事功能问题。在战争中,这两个方面对支持战争并保证战争的需求都具有重要价值。一些重要工业企业,只有提高战时生存能力,才能保证不间断的生产,为战争提供必要的源源不断的物资保障;重要工程只有具备军事功能,才能迅速转为战时生产,为战争服务。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刚刚开始恢复,工业企业很少,战略后方的工业及经济设施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为国防和军事服务的能力较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一方面全力动员转入战时经济,充分调动国民经济各系统由平时转入战时状态,一方面采取措施,保护战略后方的工业企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在提高生存能力方面,采取措施加强防空袭部署。在军事需求方面,动员国内工业企业转入战时经济,生产战争需要的物资,交通、能源、通信全力优先保证战争需要为战争服务。
    抗美援朝的实践,充分显示出现代战争对战略后方基本建设和设施(如重要工业企业转入军工生产的能力、交通运输、通信、能源等)较强的依赖性。通过这场战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人深刻认识到,为了在未来战争中调动一切经济力量,形成支持战争的合力,平时必须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注重解决经济建设中的国防、军事需要问题。1956年彭德怀在党的八大会议上作关于军事工作的发言中提出:为着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突然袭击,必须认真解决国民经济平时和战时的结合问题。战争整个进程中所需要的大量装备和物资,必须依靠国民经济从平时生产迅速转入战时生产来解决,必须依靠平时民用生产部门储备必要的军事生产设备和技术力量来解决。只有平时在国民经济计划中进行充分的准备,战争未来之前就能集中财力、物力、人力进行经济建设,缩小军事生产的比重,战争一旦爆发就能迅速发挥最大的战时生产能力,以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援全国军队作战,保证战争的胜利。彭德怀的讲话,较完整的表述了经济建设考虑国防和未来战争需要的平战结合思想,此后,我国在组织进行经济建设中,注重研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结合问题,特别是重要经济建设工程的国防、军事需要。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中央军委总参谋部逐渐加强对防敌突然袭击的研究,本着平战结合、军民互用的原则,对国民经济重要项目提出了防敌战略武器突然袭击和战时军事需要的建议,提出:对未来战争中敌人战略袭击的估计,不仅对敌人的原子弹、导弹、化学和细菌武器的突然袭击要有充分的估计,同时也要考虑到敌人在我纵深地区实行战略空降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不仅要在战略部署、后方设施、作战准备和国防工业建设等方面充分注意这个问题,同时,也应在国民经济建设方面充分注意这个问题。国防建设计划必须纳入国家建设规划之内,军队方面,应当提出国防建设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由国家统一平衡,全面安排。经济建设要尽可能注意到平时和战时相结合,并有转而为战争服务的准备。某些国防设施,如铁路、公路、仓库、通信等工程,凡是有可能的,也都要适当地照顾到民用,做到军民两利。这样就能有效地节约投资和防止浪费。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指示,中央军委就解决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贯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结合,军用与民用相结合,平时与战时相结合的原则,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经过研究,第一次完整系统地提出贯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和具体执行的标准。如:提出在制定建设规划和建设重大项目时,征求军队的意见,增加防突能力和考虑国防需要;交通枢纽建设要有防护措施和考虑军事需要;民用机场、港口码头、通信设施建设应照顾战时军事功能;高速公路建设要考虑野战飞机跑道的用途;桥梁建设须考虑大型重兵器车辆和中、小型舰艇的通行需要;水利建设应注意泄水能力,考虑到战时城市的安全,等等。
    3.注重战略储备的思想。抗美援朝经验证明,现代战争物资消耗巨大,突发性强,必须在战争前储备一定数量的战争物资,才能缩短战争准备时间,增强国家、军队对战争和突发事件快速反应能力,保证军队及时迅速投入作战。因此,战略物资储备是应付突发事变和战争初期争取主动的重要战略措施。抗美援朝战争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人多次提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问题,并扩展战略储备的思想内涵,使战略储备不仅包括战略物资,而且强调兵员和干部等的储备。周恩来总理在1956年9月16日党的八大会议所作的报告中提出:“应当增强后备力量,健全物资储备制度。”,以“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困难。”[2] 彭德怀在此次会议上也指出:“我军为了准备随时应付突然事变,还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武器和物资作为战争初期的需要。”“我们必须认真解决常备军队和后备人员的结合问题”,“除了常备军以外,必须积蓄雄厚的预备役军官和士兵作为后备。”[3]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自 50年代中期开始,根据未来战争和军事斗争的主要方向,在其战略后方有计划地存储战略物资。1955年,开始进行预备役军官、士兵的登记和训练,在高等学校中逐步增加军事训练课程,以为未来战争储备后备兵员。60年代初期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对战略储备进行了全面的规划,中央军委亲自主持制定了“我军编制装备八年规划”、“后方建设八年规划”、“干部储备八年规划”等等,这些规划分前三年和后五年对各项战略储备按战争需要进行了全面计划,内容不仅包括战略物资,还包括战时扩编兵员、干部、民兵等方方面面。
    4.建立后方战略基地的思想。抗美援朝战争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后勤保障提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体现了国家大后勤的保障模式。根据抗美援朝战争的经验,1956年3月, 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研究战略方针时,洪学智提出了建立战略、 战役后方基地问题。 经过充分论证,1960年初,中央军委决定建设后方基地。后方基地由各种仓库、医院、工厂、勤务部(分队)等组成,以兵站运输线、各种交通设施相连接,是对军队作战以战略支援和保障的实体。1962年12月,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总后勤部提出了建设后方基地的基本原则:(一)后方基地应选定在国家战略腹地或战略大后方的适宜地区,并尽量与生产基地相结合。(二)要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工业布局及其发展相适应,以便战时能较充分地得到国家后方的广泛支援。(三)基地要与铁路、公路、水路以及航空运输的主要干线相联接,以便在此基础上组建战时交通运输网。(四)地形一般要有骨干山脉作依托,使基地内的主要设施尽量做到隐蔽、安全。(五)要在保障主要方向的同时,兼顾支援其他战略方向。这些基本原则的提出,标志着后方基地建设的思想逐步系统化、理论化。经过几年努力,到60年代中期,全军初步建立起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和中南5个战略后方基地。
    做好未来战争准备和防敌突然袭击准备,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述原则的提出和建设大后方国防战略基本思想,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吸取抗美援朝战争的宝贵经验,根据我国地域广阔和面临的军事斗争实际提出和确立的。这些思想,不仅在几十年中为保卫国家安全、防止战争和准备战争,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对今后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收稿日期]2000-08-24
    【参考文献】
    [1]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294.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04-305.
    [3]彭德怀传记编写组。彭德怀军事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55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