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废黜张温是党锢的延续 同时代人评议暨艳不牵连张温已如上述,其实在评议张温时,当时的人也未与暨艳纠结在一起。 较早对张温案发表看法的是余姚虞俊。据《会稽典录》,虞俊认为张温“才多智少,华而不实,怨之所聚,有覆家之祸”。裴松之认为名为公器,张温名浮于德,华以伤实,“能无败乎”?方诗铭先生认为三国时期的“浮华”与“道本”对立,不是一般意义的虚浮不实,而是当时政治上的一个特定概念,指彼此之间相互标榜,议论朝政,系东汉“党锢”之后的朋党活动。(17)这是非常精当的概括。两汉之后,士人拔擢往往考察声名,因而彼此标榜、互赠盛名,与修身养德、勤心政事在效果上不分伯仲,立功可以升迁,盛名亦可腾达。求功者必自苦为民,求名者务交游结党。虚名已然左右了官吏升迁的正常秩序,所以当时高举考课制度的人很多,认为官吏考核必须注意名实相副,以政绩为本,不可轻信虚名。邓艾的主张较为显豁地表达了这层意思:“使考绩之赏,在于积粟富民,则交游之路绝,浮华之原塞矣”。 张温被禁锢终身,实际上就是东汉朝廷处罚党人的延续。浮华结党的目的在于升迁腾达,朝廷处以禁锢,恰恰在于封死这条捷径。高诗敏先生在《孙吴的婚姻关系及其影响》中提到张温家族。“又顾承娶张温中妹,陆绩女郁生嫁与张温弟张白,则顾、陆两族和张氏联姻各有一例。以上顾、陆、张三姓均为吴郡大族,由于他们世代生活在同一地域,又有婚姻联系,因此关系密切,并相互理解与支持。史载孙权拟起用张温时,询问公卿对他的评价,大农刘基认为‘可与全琮为辈’,太常顾雍大不以为然,认为‘基未详其为人也,温当今无辈’。顾雍这么高度褒扬张温,显然基于对他有深层了解及厚爱,当与婚姻有相当关系。”家族联姻往往成为政治同盟的基础,也是结党的途径。《三国志·阚泽传》载:“泽州里先辈丹杨唐固亦修身积学,称为儒者,……自陆逊、张温、骆统等皆拜之。黄武四年为尚书仆射,卒。”《三国志·孙登传》载:“太傅张温言于权曰:‘夫中庶子官最亲密,切问近对,宜用隽德。’于是乃用表等为中庶子。”可见不但有人高评张温,张温亦热衷奖掖推崇士人。裴松之、虞俊说张温浮华,主要就是说张温名盛于时,而如没有彼此称誉,名从何来! 《三国志·诸葛谨传》载有孙权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对于陆逊论断的批驳。陆逊认为曹魏政权的危害,到魏明帝时期会变得更为酷烈,他的证据是曹叡即位伊始采取了不少深得民心的举措。但是孙权不以为然,他的理由有两点:第一,曹叡才劣,故不能像曹公那样驾驭群臣将领;曹叡年少,而群臣皆已历练奸猾,故不能像曹丕那样,通过恩待获得忠心拥戴。第二,权势不专,陈群等辈必将生奸作态,结党营私在所难免。两个原因里面,后者尤为孙权所注重。他说,曹叡现在重用的一批人,在前朝不敢私相结党,为非作歹,是因为其势未成,而曹操以酷烈、曹丕以恩情制约了结党的产生。其中曹丕的恩情所以能够感化陈群辈,因为曹丕继位时已经相当成熟,不是稚童。此消彼长,曹丕愈强干,则结党之人愈弱势。但是待到曹叡以幼年继位,而陈群等辈在势力又有所增长,在这种情形下,原来被压制的结党必将出现。党争出现,毁誉漫天,真伪错综,权归群下,势去宫室,乱亡显得难以避免。孙权评估时局以结党为标准,可见结党问题在他心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隐蕃案发东窗,孙权亲自询问党与,可见孙权对追究结党抱有何等的决心。以对结党问题如此重视之孙权,处理浮华结党之张温,禁锢终身在所难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