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试论冯玉祥及国民军在1925——1927年的政治态度(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刘敬忠/王树才 参加讨论


    从1924年11月到1926年4月, 国民军为控制北洋中央政权及扩充地盘,与段祺瑞执政府及奉、直、晋等系军阀明争暗斗,使北方政局扑朔迷离。1925年底,国民军与奉系军阀发生战争,虽然与全国人民反奉斗争的大趋势一致,但仍是军阀战争,很少有进步成分。
    北京政变后,奉系军阀势力急剧膨胀。张作霖一心想完全控制中央政权,故极欲驻兵北京,并为此不惜与国民军一战(注:“美驻华公使舒尔曼给国务卿的电报”,39300/6290,1925年3月18日。电报称张作霖向外交官透露,他将与国民军一战。转引自〔美〕薛立敦《冯玉祥的一生》,231页。)。1925年5月,张作霖企图一举将国民军逐出北京,迫段祺瑞下野,然后自登大位(注:《乙丑军阀变乱记实》,荣孟源、章伯锋编《近代稗海》5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486页。),只是由于五卅运动的爆发及发生中东路事件,张作霖不得不暂时停止行动。对此,冯玉祥表面一再表示忍让,同时秘密联系直系力量反奉(注:《冯玉祥日记》(2),68页。)。他与孙传芳相约, 先由孙发难进攻苏、皖,国民军二军随即从豫东攻山东,国民军一军出兵热河断奉军后路(注:《国民军史稿》(上),201页。)。
    但是,孙传芳如约发动反奉战争后,国民军却没有如约出兵配合。冯玉祥之所以失信,虽然与吴佩孚在此时的再起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是由于他保存实力的投机思想所致。冯玉祥历来在军政行动中都以不蚀老本为前提,企图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故往往在关键时刻左顾右盼,脚踏两只船,从而坐失良机。冯玉祥想坐山观虎斗,准备在“两方激战至于气尽力竭时,执政府如果有命令,吾再出而以武装调停也。”(注:《冯玉祥日记》(2),127页。)但是,战局出乎冯氏的预料,奉系因其战线长恐首尾不能相顾,急速撤兵北上,将主力集中在京东,全力监视国民军。因此,国民军最佳的反奉战机转瞬即逝。其后,国民军二军出兵攻打山东,已是战略错误的马后炮,且系二军自行所为。结果,冯玉祥既失好于孙传芳,又促进了张作霖与吴佩孚加速秘密勾结。孙认为冯不讲信义,国民军在北方又失去一反奉盟友。
    1925年秋,冯玉祥又与奉军的郭松龄秘密会商反奉。11月22日,双方签订了“冯郭密约”。郭松龄发动的反奉战争实质上也是一场军阀战争,密约除几条空洞政治条文,如“排除军阀专横,永远消灭战祸”,“实行民生政治,改善劳工生活待遇”,“实行强迫教育”,“开发边境,保存国土”等,核心是双方协议打败奉系之后各自的地盘分配,其中第一条就是有关李景林地盘的条款。密约规定:直隶、热河均归丙(李景林)治理。甲(指国民军)为贯彻和平主张对热河决不攻取;保大铁路线,甲军随意驻扎,但直隶全部收入(保大在内)均归丙军,甲军决不侵夺(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藏,转引自《爱国将军冯玉祥》,96-97页。)。所以,保证李景林地位与利益是“冯郭密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郭松龄十分清楚,自己要想反奉成功,必须得到李景林的支持,而其关键就是保证他的既得利益。李在奉系中非嫡系,也对张作霖不满,是否倒戈,态度尚在犹豫之中。郭也明了国民军想将直隶据为己有。此时,直隶的保大地区已为国民军二、三军所攻占,并仍有继续进兵之势。所以,郭松龄才在密约中把维护李景林的地盘摆在突出的位置。密约签订后,郭松龄还不放心,一再对国民军一军的代表强调说:“他(李景林)就怕你们打他,如能暂时维持他的地盘,我想他没有别的希望”(注:吴锡祺:《冯玉祥、郭松龄联合反对张作霖的经过》,《文史资料选辑》(35),文史资料出版社,1963年,174页。)。
    郭松龄反奉后,李景林于1925年11月25日通电“保境安民”,并要张作霖将权力交给张学良而下野,实际上已宣布支持郭松龄。与此同时,他还致电国民军表示希望与其合作,并愿将直隶作为国、奉双方之缓冲区域(注:《顺天时报》1925年11月26日。)。
    但是,冯玉祥从一开始就不想履行密约。他急切地想得到天津及出海口,认为“直隶应归国民军二、三军,打倒张作霖之后,再商量别的问题”(注:《我的生活》(下),437页。)。本来, 李景林对国民军二、三军继续向天津推进就充满疑虑。11月30日,国民军二、三军又兵抵廊坊及沧州,这更使李景林不安。此时,冯玉祥派熊斌及王乃模赴津,要求李景林离开天津去热河,让国民军“借道”援郭。这实际上是表示国民军只允许李景林占据热河。因此,李景林急派韩玉辰偕黄郛赴张家口疏通。但是,冯玉祥仍明确向韩表示,要李让出直隶(注:韩玉辰:《关于李景林与国民军》,《文史资料选辑》(51),文史资料出版社,1963年,80页。),从而把其逼上了对立面。12月1日, 李景林决定对国民军进行武力抵御。12月4日,李发表讨伐冯玉祥的通电, 攻击冯“愚弄部下, 利用赤化邪说, 以破坏纲常名教之大防”(注:《时报》1925年12月5日。),次日, 又通电声明拒绝承认段祺瑞政府所发布的命令(注:《东方杂志》23卷2号,39页。)。与此同时, 李景林还释放了被郭松龄解津交其拘禁的不同意反奉的军官,查抄了郭部在天津的办事处并逮捕了工作人员,扣留了郭部在天津购置的军需品(注:《甲寅杂志》25卷,1页。)。李景林的反目, 对郭松龄反奉及国奉两系力量对比,都发生了重大影响。他扣留了郭部所急需的棉衣,使其士兵身着单衣作战,无法抵御关东的严寒,直接影响了士气和战斗力。郭部由此军心不稳,最终导致失败。国民军在郭松龄尚未得手之际,就违约抢占地盘,是导致郭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冯玉祥在《我的生活》中说:“……李景林一以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挑拨离间,一以不打破权利观念,定要劫持直隶地盘,竟在此一发千钧时候,引起了对国民军二、三军的冲突。”在此,他把与李景林反目的原因归罪对方;然后,他又自相矛盾地指责国民军二、三军要夺取天津:“此时我仍屡次致电陕豫,说我与郭松龄已有密约,若有动作,必须酌商而行”;“郭松龄倒奉之功败垂成,一面固然帝国主义的出兵干涉,但是国民二、三军之不顾大局……也是不可抹杀的原因。”(注:《我的生活》(下), 441页。)冯玉祥把一切罪责都推给了他人,而避口不谈自己对郭拆台的行为。
    国民军攻津之战进行了近二十天,以李景林部败退山东而告终。国民军虽然占领了华北第一大商埠,却不能说是一场胜仗。国民军先由于轻敌而投入兵力不足,继而由于连续攻城不克而急躁,调重兵强攻致使兵员伤亡惨重并损失大量宝贵武器弹药。当时外国人评论说,这是民国以来最激烈的战斗之一(注:“美驻天津领事高思致美国公使马克谟文电”,转引自〔美〕薛立敦《冯玉祥的一生》,235页。)。 国民军表面上取得了胜利,而就总体战略而言却是失败了。国民军把即将成为盟友的李景林变为敌人,且又没能够全歼其主力。李景林到山东后很快与张宗昌组成直鲁联军,卷土重来。此外,国民军占领天津后,不仅没有增强自身的实力,反而引起了内部的矛盾斗争。冯玉祥将直督一职让给国民军三军的孙岳,引起了国民军一军将领张之江等人的强烈不满与消极(注:《申报》1924年1月7日,《大公报》(长沙)1926年1月12 日。)。且国民军三军腐败不堪,根本不能承担津沽防御的重任(注:徐永昌:《求己斋回忆录》,《传记文学》(台北)49卷5期,87页。 )。国民军对李景林的战争,是冯玉祥在这个时期实行军阀政治的集中体现,亦是导致其在华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