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元代祭礼三题(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京大学学报》 高荣盛 参加讨论

与上一个问题相联系,万氏更尖锐指责的是元代行右昭左穆,违背了左昭右穆的典制。这个问题涉及到以下两个认识问题。
    首先,按古代礼仪习俗,席位以左为尊,但就地位而言,又以右者为尊,如《礼记·王制》所称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以蔺相如功大,“位在廉颇之右”便是众所周知的事例。(注:参见杨琳:《左右尊卑文化现象的研究》,载《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夏之卷。)正由于此,元博士刘致说:“古人所尚,或左或右,初无定制”,为尊右说找到了历史依据。
    其次,英宗以来,元代又恢复了左昭右穆之排列位序。
    蒙古人尚右,这种尊卑观当然会对宗庙神主位序排列产生直接影响。应该注意的是,最初的事实尚不仅如此。
    大德十一年(1307年)定太祖(成吉思汗)位居中时,列睿宗(拖雷)为西(右)第一室,其子世祖(忽必烈)西第二室,世祖子裕宗(真金)西第三室;而顺宗(答剌麻八剌)为真金次子,列为东(左)第一室,成宗(铁穆耳)为真金三子,列东第二室,此后各帝去世,大致按此原则排列。显然,这种排列“昭穆不分,父子并坐,不合《礼经》”,为此,刘致在为“右尊”说辩解的同时,又巧妙地从两个方面指出现状的自相矛盾之处,一,“古人右社稷而左宗庙,国家宗庙亦居东方(即居左位)。岂有建宗庙之方位既依《礼经》,而宗庙之昭穆反不应《礼经》乎?”二,“(且)如今朝贺或祭祀,宰相献官分班而立,居西则尚左,居东则尚右。及行礼就位,则西者复尚右,东者复尚左矣”。可见,刘致想恢复汉地左昭右穆位次传统的意图十分明显。不久,集贤、翰林、太常诸臣也就此话题认定,“国朝”建太庙既然遵循了“古制”(即右社稷左宗庙。元太庙建于宫城之东,亦即大都城东齐化门内),那末,“古尚左,今尊者居右为少屈,非所以示后世”,太庙各神主的位次又作了如下重大调整:太祖仍居中南向,睿宗改左一室,为昭之第一世,世祖居西,为穆之第一世;裕宗居左,为昭之第二世。以下又据“兄弟共为一世”的原则,排成宗、顺宗、显宗(甘麻剌,毁于天历元年)居右,为穆之第二世;武宗(海山)、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兄弟居左,为昭之第三世,英宗居右,为穆之第三世。这样,即如刘致所所,“昭穆(父子)分明,秩然有序,不违《礼经》,可以万世法”。左昭右穆位序的恢复与原先昭穆同位的混乱排列一并予以纠正,一切都回到了汉地传统上来。
    以上方案即获英宗批准,此后亦不见有更改的记录。可以大致肯定,万氏指责这一问题时或能没有注意到后来情况的变化。
    三、关于大都“烧饭园”
    太庙祭祀作为“国之大典”,既然以“国俗旧礼”为其核心内容,那末,按常规推解,在大都便没有两次从事“烧饭礼”的必要。然而,如所周知,大都确实无误地存在一座“烧饭园”和一座“官祭场”,这里正是黄金家族和蒙古权贵按本俗专门从事祭祀活动的场所。(注:于已立宗庙之外再立一庙,称“原庙”,这是通行于汉地的传统(参《史记·高组本纪》裴駰集解)。我们认为,就宽泛意义而论,蒙古人于大都另设“烧饭园”祭祖,亦可与立“原庙”意相合。)
    据《析津志》记载,烧饭园在蓬莱坊南,而蓬莱坊在天师宫前,天师宫“在艮位鬼户上”;与此相关的地名另有枢密院西面的玉山馆,该馆的西北即为蓬莱坊和天师宫。上述地名中,“在东华门过御河之东”的枢密院因近于“海子”(在元皇城北面,今积水潭),故与烧饭园有关的地名均可大致推定--烧饭园应在皇城东北角之东、大致与东平角平行并且距离相近的位置上,相当于今南北河沿北端东近之处。(注:因篇幅限制,关于烧饭园位置的考订拟另行撰文。)我们关心的是,设置这座烧饭园究竟有何作用?这个问题,还是《析津志》“岁纪”篇说得清楚一些,先引录于后:
    火室房子,即累朝老皇后传下宫分者,(每年四月十七日天寿节后,太史院选吉日,元帝巡幸上都--撰者注)先起本位,下宫从行。国言火室者,谓如世祖皇帝以次俱承袭皇后职位,奉宫祭管一斡耳乐怯薛女孩儿,关请岁给不阙。此十一宫在东华门内向北,延春阁东偏是也。
    此段载录之关键是“火室”。杨允孚《滦京杂咏》于“先帝妃嫔火室房”句下注“火室”为“火失毡房”,这与《析津志》之“火室房子”一致(即四字应联缀)。其涵义,《析津志》与杨允孚诗之注文分别解为“累朝老皇后传下宫分者”和“累朝后妃之宫车也”。那末,“宫分”或“宫车”是什么呢?显然,就是以上引文中的“斡耳朵”,并且,具体指“十一宫”即“十一室皇后斡耳朵”,其地在皇城之“东华门内向北,延春阁东偏”,(注:《析津志辑佚·岁纪》另一处说,“游皇城”队伍“从历大明殿下,仍回延春阁前萧墙内交集,自东华门内,经十一皇后斡耳朵前……”)而东华门在皇城内宫城东墙之北段,延春阁亦在宫城之北部。(注:《析津志辑佚·城池街市》:西华门“在延春阁西”,延春阁在宫城北部(有关布局详陈高华:《元大都》,北京出版社,1982年),故知与西华门对称的东华门在宫城东面。)故知十一宫皇后斡耳朵在宫城东北角一带,也是宫城内距“烧饭园”较近的地带。
    蒙元时代的斡耳朵(ordo,意为“宫帐”、“行宫”)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固定的,一种可以迁徙。上述斡耳朵显然指后妃的宫帐。按元制,“元君立,另设一帐房,极金碧之盛,名为斡耳朵。及崩即架阁起。新君立,复自作斡耳朵”。[12]可以肯定,这样的斡耳朵就在宫城之内;元帝在位时这种斡耳朵是固定的,诸帝去世后“架阁”起来的斡耳朵便成为可以活动、迁徙的“宫车”,故每次巡幸上都时,属于诸先帝的宫车“先起本位,下官从行”,《析津志》的这句话可以与杨允孚的“先帝妃嫔火室房,前期承旨达滦阳”相印证。可见,所谓“火室”或“火室房子”的确切涵义系指去世元帝的后妃所掌领的斡耳朵。掌领者或仍称“皇后”,(注:泰定三年明里忽都鲁皇后、速哥答里皇后分别“诏守”宪宗“班秃营帐”和世祖斡耳朵(见《元史》卷106《表》1《后妃表》),可视为“承袭皇后职位”(《析津志辑佚·岁纪》语)之例证。)她们(或可包括其他守斡耳朵的女宫)“奉官”祭祀、管理“老皇后”传下的斡耳朵(亦称“宫分”),因而被称为“怯薛女孩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