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河渠司分水用水则例内容及特点 从理论上讲,各河渠提举司均应制定各灌渠的分水、用水规则,即“使水法度”,至元九年(1272)世祖降旨:各路水利河渠修成后,“先从本路定立使水法度,须管均得其利,拘该开渠池面诸人不得遮当,亦不得中间沮坏,如所引河水干障漕运粮盐,及动磨使水之家,照依中书省已奏准条画定夺,两不相妨”[8](卷23《户部九·兴举水利》),本路正官和渠司制定“使水法度”后,再由皇帝诏准。实际上,各河渠制定“使水法度”的情况可能各异。中统三年(1262)广济渠司成立时制定了“水分”即分配用水规定:“中书省臣忽鲁不花等奏:‘广济渠司言,沁水渠成,今已验工分水,恐久远权豪侵夺’,乃下诏依本司所定水分,已后诸人毋得侵夺。”此项分水规则的内容大致是:“遇旱,视水缓急,插闸通流,验工分水以灌溉;若霖雨泛涨,闭闸退还正流”;“验工多寡分水灌溉”;“禁治不得截水置碾磨,栽种稻田”[2](卷65《河渠志二·广济渠》)。泾渠的“用水则例”内容最详细具体。窝阔台汗十二年(庚子年,1240)梁泰为宣差三白渠使时,根据唐宋旧例制定出用水则例,元人称之为《旧例》,我们可称之为“庚子《用水则例》”;至元十一年(1274)初立河渠营田使司,“至元九年至十一年(1272-1274)二次准大司农札付劝农官韩副使耀用、宋太守等官二[一]同讲究使水法度,王准,中书省以为定例”,这次修订的“使水法度”,元人称之为“至元之法”[1](卷下《泾渠图志·渠堰因革》),我们可称之为“至元《用水则例》”。泾渠“用水则例”的具体内容如下。 1.立三限闸以分水。元承秦汉唐宋之制,在泾渠实行立限分水制度,使渠下五县普沾灌溉之利。“自泾阳县西仲山下截河筑洪堰,改泾水入白渠,下至泾阳县北白公斗,分为三限,并平石限,盖五县分水之要所。北限入三原、栎阳、云阳,中限入高陵,南限入泾阳,浇灌官民田七万余亩”[2](卷65《河渠志二·洪口渠》)。三限口在泾阳县东北南北限分渠处[9](卷17)。由此有太白渠、中白渠、南白渠等分渠,各分渠又有若干支渠。为防止各县分水不公,每年分水时节,各县正官“亲诣限首,眼同分用”,守闸官妄起闸门一寸,即使有数徼余水透入别县,也是不允许的[1](卷下《泾渠图志·洪堰制度》)。原则上做到平均分水,但因地理远近不同,各县所沾灌溉之利并不平均,文宗天历二年(1329)陕西屯田府总管兼管河渠司事郭嘉议称:“泾阳水利,虽分三限引水溉田,缘三原等县地理遥远,不能依时周遍;泾阳北近,俱在上限,并南限、中限,用水最便”,建议“泾阳县近限水利户”须多出人夫修堰[2](卷65《河渠志二·洪口渠》)。 2.立斗门以均水。斗门即闸门,设于渠堰上以引水。泾渠各分渠、支渠上共有斗门135处。“凡水出斗,各户自以小渠引入其田,委曲必达”,即公私农户都在斗门上再开小渠,引水灌田。斗门由巡监官及斗门子看管。“庚子用水则例”规定河“渠司正官预先修渠垒斗口使无壅滞”。后来,因农户偷开斗口使渠岸颓毁;或者因懒惰不肯修理,巡监官和斗门子预先催督利户修理渠口,或令石砌木围,无致损坏,透漏费水;又如遇开斗浇田,河渠司差人随逐水头,监督使水,如有违犯,即便审报。 3.修理。“凡修渠堰,自八月兴工,九月毕工。春首植榆柳以坚堤岸”,“先于七月委差利户,各逐地面开淘,应于行水渠道,须管行水通畅”。修堰和植榆柳都要求用水出夫。 4.探量水深尺寸,申报河渠司。“凡水广尺深尺谓之一徼,以百二十徼为准,守者以度量水,日具尺寸,申报所司,凭以布水,各有差等”,因“三限平石两处系关防分水禁限”,故在探量三限口水直人夫4名外,“庚子用水则例”还规定:“五县各差监户一名,与都监一同看守限口,每日探量水深尺寸,赴司申报”。另外,根据水的丰枯决定分水量:水盛则多给,水少则少给。 5.申请用水状子和供水许可申帖。“至元《用水则例》”第一条规定:“凡用水,先令斗吏入状,官给申帖,方许开斗。”这包括申请用水和河渠官允许供水申帖(即供水许可证)两项内容。申请用水,由上下斗门子预先具状开写斗下屯分利户种到苗稼和顷亩数量,赴渠司告给水限申帖;供水许可申帖,由河渠司根据都监、五县监户以及探量水直人夫探量的水深尺寸以及徼数,计算各斗门合得徼数、刻时,发给供水申帖。上下斗门子要按证开斗放水,流毕随即闭斗,交付以上斗分,不许多浇或超时浇水。违时者斟酌处理。 6.放水时间。“至元《用水则例》”第二条规定:“自十月一日放水,至六月遇涨水歇渠,七月住罢”,一年共有8个月的灌溉期。十月浇夏田,三月浇麻白地及秋白地,四月浇麻,五月改浇秋苗。但是,这种规定过于琐碎,有时不顾农户实际,如,五月浇秋苗,但此时麻苗正渴,人户计其所利,麻重于苗,于是将水浇麻。水司为不系一色,辙便断罚;因何时浇灌何种作物都有严格规定,但“间遇天旱,可浇者不得使水,不须浇者却令使水”。对此,“至元《用水则例》”规定只要不超过“各人合得水限”,“合浇顷亩如不过元数,从民便使水”。 7.每夫浇地顷亩。泾渠灌溉用水管理和分配的原则,从理论上讲,是以渠水所能灌田的顷亩为总数,分配到上一年度维修渠道的丁夫户田。泾渠的灌溉能力大体固定,即“(唐宋)旧日渠下可浇五县地九千余顷,……即今(至元九年至至元十一年,1272-1274)五县地土亦以开遍,大约不下七八千顷”,“至元《用水则例》”第三条规定:“每夫一名,溉夏秋田二顷六十亩,仍验其工给水”(原注,“今实溉一顷八十亩”。作者案:此指至正时)。 8.行水次序。“至元《用水则例》”第四条规定:在135斗门中,“行水之序须自下而上,昼夜相继,不以公田越次霖潦辍功”。“庚子《用水则例》”规定:“各斗分须要从下依时使水,浇灌了毕,方许闭斗,随时交割以上斗分,无得违越时刻;又使水屯户与民挨次,自下而上溉田”。 9.违规处罚。至元十一年大司农规定“若有违犯水法,多浇地亩,罚小麦一石”,至元二十年修改为“不做夫之家,每亩罚小麦一石;兴工利户,每亩五斗”。至元二十九年又修改为“违犯水法,不做夫之家,每岁减半罚小麦五斗;兴工利户每亩二斗五升”,另加笞刑每亩笞七下,罪止四十七下。[1](卷下《泾渠图志·用水则例》) 以上是泾渠“至元《用水则例》”的具体内容,明清都曾沿用,变化不大。其特点有五:(一)渠系水资源统一管理,在各县各分支渠间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再分配,先下游,后上游;(二)水是国家资源,用水须要申请;(三)权利与义务相符,根据上年度出夫修渠人户数量分配水,根据每户灌溉顷亩决定交纳税粮数量;(四)在水资源短缺情况下,优先保证灌溉用水;(五)对违规用水户实行刑罚。 各河渠的用水则例都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国家管理分配用水的作用,如,广济河渠司成立后制定了“水分”即分水则例,使“济源、河内、河阳、温、武陟五县民田三千余顷咸受其赐”[2](卷65《河渠志二·广济渠》)。李好文说到泾渠《用水则例》的重要性:“五县之地本皆斥卤,与他郡绝异,必须常溉,禾稼乃茂。如失疏灌,虽甘泽数降,终亦不成。是以泾渠之例,一日不可废也。”[1](卷下《泾渠图志·用水则例》案语)分水、用水规则的制定及执行,说明国家发挥其在调节农民用水矛盾中的重要作用。某些时期某些河渠司不能调节用水,是因为奉行了使强者更强的政策,即默许豪势之家多沾水利,歧视大多数贫弱下户的利益,剥夺了他们的灌溉之利。如,“豪家截河起堰,立碾磨,壅遏水势”等社会因素,加上其他自然因素,使广济渠下民田得不到灌溉[2](卷65《河渠志二·广济渠》)。又如,泾渠下有势力的用水之家“枉费水利”,而无夫之家却受买水之弊[1](卷下《泾渠图志·用水则例》引当时文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