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北宋时期的西京洛阳(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周宝珠 参加讨论

洛阳的苗帅园,“又号最佳处”,原为故相王溥园宅,“园既古,景物皆苍然。复得完力藻饰出之,于是有欲凭陵诸园之意矣”。园中有七叶树二棵对峙,高百余尺,“春夏望之如山”。园中有大竹万余竿,皆满二三围,其他建筑,“制度甚雄奢”,然而还没有达到王溥故园的程度。
    李氏仁丰园,原为唐相李德裕之平泉庄,花木种类甚多,除本地花木外,又移植大量的外地花卉,成为园中的一大特色。天王院花园子,本是一座佛寺,以种养牡丹出名。松岛园内种植的松、柏、枞、杉、桧、栝,皆美木。洛阳人独爱栝而敬松,松岛园内有数百年之古松,东南隅双松尤奇。此园本唐朝袁象先宅园,宋时属李文定公丞相,后又为吴氏园。经过数代经营,园中“颇葺亭榭池沼,植竹木,其旁南筑台,北修堂,东北有道院,又东有池,前后有亭临之,自东大渠引水注园中,清泉细流涓涓,无不通处。在他郡尚无有,而洛阳独以松名”。由此可知,这个松岛园,以种植松树为主,而兼种栝、柏、枞、杉、桧等美木,多为长青树,在城市内形成一大景观。
    张氏会隐园,“水竹树石,亭阁桥径,屈曲迥护,高敞荫蔚,邃极于奥,旷极乎远,无一不称者。日与外方之士傲然其间,乐乎哉,隐居之胜也”。[18](卷四)这个园又称大字寺园,本唐白乐天园第,在履道坊,所谓五亩之宅,十亩之园,有水一池,竹千竿是也。到了张氏手里,园的面积只有白乐天园第之一半,“水竹尚佳洛阳”。
    至于司马光的独乐园,在诸园中只能是小园一个,但亦有五亩之大,内有读书堂、渍花亭、种竹轩、见山台、钓鱼庵、采药圃等,颇受世人注目。
    其他如《河南志》记载有很多官僚宅第,大多有园池之盛。如赵普宅在从善坊,“后有园池,其宏壮甲于洛城,迄今完固不坏”。杨凝式宅,“其地南北长,园林称是,而景趣萧洒,人号锦鑻”。王史馆园,相传本唐徐坚宅,“林木丰蔚,甲于洛城”。向拱为河南尹十余年,“专治园林第舍,好声伎,纵酒为乐”。大体上说,在洛阳的官僚宅第,都有一定面积的园林建筑,只是大小程度不同而已。正是这些众多的官私园舍,利用当时的优越条件,竞植花木,才使洛阳成为一座典型的园林城市,市区内绿化面积之大,在全国是少见的。
    园林建筑,除山石、树木、泉水、房舍之外,很重要的一条是花卉种植如何。洛阳园林之中竞植花卉,其品种之繁多,在全国城市中可以说居于领先地位。花卉之中,洛阳牡丹最为人们所称道,所谓“洛阳牡丹甲天下”,这在宋代载籍中屡见不鲜。如司马光诗云:“洛邑牡丹天下最,西南沃土得春多。一城奇品推安国,四面名园接月波。”[12](卷十一)宋人彭乘亦有记载:“古牡丹惟以药见本草,今洛阳牡丹遂为天下第一。”[19](卷七)当时,花工们对牡丹的培植采用了许多新措施,尤其徽宗宣和年间,“以药壅培于白牡丹,如玉千叶一百五、玉楼春等根下,次年花作浅碧色,号欧家碧,岁贡禁府,价在姚黄上,赏赐近臣,外廷所未识也”。[20](卷二)由于宋代花工掌握了许多植物的变异技术,不断培育出新品种,仅牡丹就有90余品,而以“姚黄居第一”。姚黄是姚姓花工精心培养出来的,每逢花季来临,“黄河南岸伊川北,姚家宅是真花窟”;“姚家门巷车马填,墙头墙下人差肩”。[21](卷二)苏舜钦有诗云:“韩君问我洛阳花,争新较旧无穷已。今年夸好方绝伦,明年更好还相比。”[22](卷二5)由此可知,牡丹遍布全城,日新年异,成为人们最喜爱的花种,上等的要向宋廷进贡,其余在花开季节向游人开放,堪称洛阳一绝。
    应当说,宋代洛阳的花卉,决不止牡丹一花独放。菊花也是当地一大盛景。宋人刘蒙记载:“洛阳风俗,大抵好花,菊品之数,比他州为盛。刘元孙伯绍者,隐居伊水之,萃诸菊而植之,朝夕啸咏乎其侧,盖有意谱之而未暇也。……今菊品之盛至于三十多余种,可以类聚而记之。”[23]人们只要翻阅一下刘蒙的《菊谱》,就不难发现,这本书主要是根据洛阳种菊的经验而写成的,实际上也是完成了刘元孙的未竟之业。
    其实,洛阳的草本花与木本花,都是相当突出的。宋人周叙,原籍鄞江,生于南方,少年时“闻洛阳花卉之盛甲天下”,未及目睹,不敢深信。及长,到洛阳畅游“精兰名园”之后,才对少年所闻深信不疑。他在洛阳居住一年有余,四季之花,均曾见到,可是,“甲第名园百未游其十数,奇花异卉十未睹其四五”,已深为洛阳园林花卉所陶醉。南方人只知道洛阳牡丹甲天下,还不知道洛阳芍药,其品不减于维扬(江苏扬州),他说:
    ……若天下四方所产珍藂佳卉得一于园馆,足以为美景异致者,洛中靡不兼有之。然天下之人徒知洛土之宜花,而未知洛阳衣冠之渊薮,王公将相之圃第,鳞次而栉比,其宦于四方者,舟运车辇。致于穷山远徼,而又得沃美之土。又洛人之好事者,又善植此,所以天下莫能拟其美且盛也。[24]
    关于洛阳园林的自然条件与政治因素,周叙的意见与苏辙基本相同,这里所提的养植技术,则是前者未曾论及的。《河南志》所谓:“今洛阳良工巧匠,批红判白,接以他木,与造化争妙,故岁岁益奇且广。桃、李、梅、杏、莲、菊各数十种,牡丹、芍药至百余种,而又远方奇卉如紫兰、茉莉、琼花、山茶之属,号为难植,独植之洛阳,与其土产无异。”这里所指的“今”,应为宋,元《河南志》基本原于宋敏求的《河南志》,有些口气也未变更。从这些记载里,反映出洛阳园林之盛与嫁接技术有直接关系,许多难植的南方花木,能够在洛阳安家生长,使洛阳成为南北园林花木的集大成者,在全国独树一帜。这是北宋洛阳城市的一个最重要的特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