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习俗 有元一代,战争不断,各种灾荒接连发生,加上城乡卫生条件普遍很差,多数百姓缺乏卫生常识,常见病(呼吸道疾病、肠胃病等)的发病率是很高的,大规模的传染病时有发生,男女的寿命一般是比较短的。 当时人们得病以后,采取的治疗方法,大体上可以说有四种:一种是请医生看病,一种是自己开药方抓药吃,一种祈祷上天、神祇救治,还有一种是求助于巫觋或道士施行巫术、法术驱除病魔。 元代为人治病的主要是中医,其次是回回医。中医就是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技艺来治病的医生,诊断时望、闻、问、切,治疗以药物为主,配以针灸,以及某些手术。“济艺世之道,莫大于医术;祛病之功,本皆于针药”(注:《元典章》卷九《吏部三·医官》。)。元代中医分为十科,即: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兼妇人杂病科、眼科、口齿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书禁科(注:《通制条格》卷二一《医药·医学》。)。用今天的分类,即是内科(大方脉杂医科、风科)、小儿科(小方脉科)、妇产科(产科兼妇人杂病科)、牙科和口腔科(口齿兼咽喉科)、外科(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针灸科、眼科。此外祝由书禁科则属于巫术的变种(见下)。可见分科已很细密。医生大多专精一科,兼通各科者很少。 “望”、“闻”是观察病情;“问”是询问情况;“切”是把脉,其中把脉对于确定疾病性质最为重要,也是中医诊断的一大特色。诊断确定患者的疾病以后,才能进行医治。对于内科、小儿科、妇科的疾病,一般由医师开出医方。医方有汤剂,也有丸、散、膏等,用各种药材配制而成。前代的医书和元代的医学著作中,都有大量的医方。医师开方,通常以各种医书、医学著作为据,根据病者情况和自己的经验,适当加以增减。内蒙额济纳旗发现的元代文书中,有医方五件,有的是抄写的某种医书残本,上有甘草附子汤和白虎汤等全剂药名、重两和主治病症,有的是制作丸药的剂方和汤剂方,还有临床治病的处方(注:李逸友:《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第59-60页,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额济纳旗是元代亦集乃路所在地,地处偏远,亦有中医为人治病,内地可想而知。 中医治病的情况,在高丽的汉语教科中有比较具体的描写: 我有些脑疼头眩,请太医来诊候脉息。看什么病。太医说:“你脉息浮沉,你敢伤着冷物来?我昨日冷酒多吃了,那般时消化不得,因此上脑痛头眩,不思饮食。我这药里头与你些剋化的药面,吃了便教无事。消痞丸、木香分气丸、神芎丸、槟榔丸,这几等药里头,堪服治饮食停滞,则吃一服槟榔丸。食后吃,每服三十丸,生姜汤送下。吃了时便动脏腑,动一两次时便思量饭吃。先吃些薄粥补一补,然后吃茶饭。” 明日,太医来问:“你好些个么?今日早晨才吃了些粥,较好些了。明日病痊疴了时,太医上重重的酬谢。”(注:《老乞大谚解》卷上,第198-201页。) 我今日脑疼头旋,身颤的当不的,请将范太医来看。太医来这里。请的屋里来。好相公坐的,小人虚汗只是流水一般,夺脑疼的一宿不得半点睡,与我把脉息看一看。咳,相公脉息尺脉较沉,伤着冷物的样子,感冒风寒。……我如今先与你香苏饮子熬两服吃,热炕热上着出些汗。我旋合与你藿香正气散,吃了时便无事了。帖儿上写与你引子,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然后吃进食丸,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注:《朴通事谚解》卷中,第166-169页。) 两者病情都是“脑痛头眩(旋)”,但病因不尽相同。前者是消化不良引起,后者则是受风寒所致。因此,太医在诊断以后,采用不同的治疗。前者用帮助消化的槟榔丸,后者则先用汤剂,再服丸药。 高丽汉语教科书中还有关于针灸的描写: 咳,贵人难见,你那里有来?这两日不见,你来怎么这般黄瘦?我这几日害痢疾,不曾上马。咳,我不曾知道来,早知道时,探望去好来,你休怪。不敢,相公。如今都好了不曾?一个太医看我小肚皮上使一针,脚内踝上灸了三壮艾来,如今饭也吃得些个,却无事了。虚灸那实灸?怎么虚灸,将一根儿草来,比着只一把长短铰了。将那草销儿放在脚内踝尖骨头上,那稍儿到处,把那艾来揉的细着,一个脚上三壮家,灸的直到做灰。这般时,艾气肚里入去,气脉通行便好了。只是腿上无气力。你且休上马,忙什么?且着干饭、肉汤,慢慢地将息却不好(注:《朴通事谚解》卷上,第72-7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