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清时期琉球人的汉语汉文化学习(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 董明 参加讨论

洪武三十年(1397),祭酒张显宗曾率教官、生员1826名在奉天门奉旨。明太祖说:
    恁学生每听着:先前那宋讷做祭酒呵,学规好生严肃,秀才每循规蹈矩,都肯向学,所以教出来的个个中用,朝廷好生得人。……近年著那老秀才每做祭酒呵,他每都怀着异心,不肯教诲,把宋讷的学规都改坏了,所以生徒全不务学,用著他呵,好生坏事。如今著那年纪小的秀才官人每来署学事,他定的学规,恁每当依著行。敢有抗拒不服,撒泼皮,违犯学规的,若祭酒来奏著恁呵,都不饶,全家发向戍烟瘴地面去。[9](P332)
    明政府对国子监生员的严格要求,似乎同样适用于外国来华留学生。《明史·外国列传》载:“是时,国法严,中山生与山南生有非议诏书者,帝闻,置之死,而待其国如故。”众所周知,诏书用当时的书面语写成,行文颇简洁凝练,且多用典,能听懂诏书且非议之,说明其汉语听、说能力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洪武二十九年(1396)春,明朝为山南学生放假数月:“令山南生肄业国学者归省,其冬复来”[4](《明史·外国列传》)。 这是又一条优待外国留学生的制度。《琉球国志略·封贡》载:该年,“诏遣三五郎亹等归省,赐银钞、缎匹有差。会世子武宁遣使入贡,偕寨官子麻奢理、诚志鲁二人入监。三五郎亹复与俱来,请卒业。太祖许之,仍赐衣巾靴袜。”同年,中山“遣寨官子二人及女官生姑鲁妹二人,先后来肄业”[4](《明史·外国列传》)。 这条材料说明,明朝初年已有外国女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注:或以为姑鲁妹的“妹”系谐音,而非女性,说诚可通,然则女官生的“女”又如何解释呢?因此,笔者坚持认为姑鲁妹为女性。),而此前史籍中尚无中国政府招收外国女留学生的记录--梁释慧皎《高僧传》中虽有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多名比丘尼于刘宋时来建业(今南京)学习汉语和佛法的记载,然均非政府所遣。姑鲁妹在中国大约学习了一年左右,因为洪武三十一年(1398)中山王的贡使来华时,她曾经“以昔常(尝)在京读书”而“偕入谢恩”[3](《琉球国志·封贡》)。
    永乐三年(1405),“山南遣寨官子(按:名李杰)入国学。明年,中山亦遣寨官子六人(按:其中一人名石达鲁)入国学。”[4] (《明史·外国列传》)永乐八年(1410),“山南遣官生三人入国学。赐巾服靴绦,衾褥帷帐。已复频有所赐。”[4] (《明史·外国列传》)对明成祖这种格外优待琉球学生的做法,当时的礼部尚书吕震认为超过了历史上的唐太宗而嫌过分,他说:“昔唐太宗兴庠序,新罗、百济并遣子来学。尔时仅供廪饩,未若今日赐予之周也。”成祖回答说:“蛮夷子弟慕义而来,必衣食常充,然后向学。此我太祖美意,朕安得违之?”[4](《明史·外国列传》)见解显然高出吕震一筹。
    永乐九年(1411),中山遣使祝贺元旦,“偕王相子怀德、寨官子祖鲁古入监”[3](《琉球国志·封贡》)。永乐十一年(1413), 中山遣使贡马,又“偕寨官子邬同志久等三人(原注:一作“三十人”)入监”。其年,模都古等三名中山学生奏启归省,永乐皇帝说:“远人来学,诚美事;思亲而归,亦人情,宜厚赐以荣之。”于是,“赐衣币及钞为道里费,仍命兵部给驿传。留学者皆赐冬夏衣。”[3] (《琉球国志·封贡》)永乐十二年(1414),明皇太子“赐琉球生益智每等二人罗布衣等物,从人皆有赐。太宗赐邬同志久等三人衣钞。”[3] (《琉球国志·封贡》)永乐十四年(1416),又“赐琉球生夏衣”[3] (《琉球国志·封贡》)。
    关于永乐间琉球向中国派遣留学生一事,《咸宾录》也有简略记载:永乐中,“中山王遣子侄及其陪臣子弟入国学。上喜,礼遇独优,赐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还说:“中山王思绍遣使入贡,表言:‘长史王茂(按:王茂,《琉球国志略》与《中山传信录》作“程复”),中国饶州人也,辅臣祖察度四十余年,不懈于职,今年已八十,请命还乡。’从之。”[10](琉球)该表文写得通顺流畅,足以代表当时琉球的汉语写作水平;而王茂在琉球任要职多年,则又表明琉球对中国人的倚重与信赖。
    其实,明朝赐闽人予琉球,并非始于永乐皇帝。《中山传信录》卷三载:万历三十四年(1606),琉球王遣使来明,“奏云:‘洪(武)、永(乐)间,赐闽人三十六姓,知书者授大夫、长史,以为朝贡之司;习海者授通事,总为指南之备。今世久人湮,文字音语,海路更针,常至违错。乞依往例更赐。’事下礼部,寝之。”据此,知明太祖时于琉球便有闽人之赐。这些闽人,子承孙继,久居琉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说汉语、习汉字的传统,而且也是汉语汉字的重要传播者。《中山传信录·官制》说:“久米三十六姓,皆洪永两朝所赐闽人,至万历中,存者止蔡、郑、梁、金、林五姓。万历三十五年,续赐者阮、毛两姓。每姓子孙皆不甚繁衍。……今阅九姓世谱中,多读书国学及充历年贡使之人。”同书卷五《取士》说:“久米村皆三十六姓闽中赐籍之家,其子弟之秀者,年十五、六岁,取三、四人为秀才。其十三、四不及选者,名若秀才,读书识字。其秀才,每年于十二月试之,出《四书》题,令作诗一首,或八句,或四句,能者籍名,升为副通事,由此渐升至紫金大夫(紫金大夫亦称曰亲方)。此为久米子弟入仕之始。”本文前所引《官话问答便语》也说:“明朝洪武年间,(中山)国王具表申奏朝廷,求为教导。洪武帝命拨闽人三十六姓,往敝国教人读诗书,习礼数,写汉字,设立圣庙学宫,与中国俱是一样。我国王念他有功,又是汉人,遵圣朝之意,授以妻室,生育后嗣,世代子子孙孙,都赐他秀才,读书出仕,与国王办事。”[2](P104)
    宣德四年(1429),中山统一了琉球群岛。统一后的琉球与明朝关系更加密切,来往更加频繁,愈加重视汉语学习,重视向明朝派遣留学生。据《明史·外国列传》统计,统一后的琉球先后4 次向明朝派遣留学生:
    成化十八年(1482),“(琉球)使者携陪臣子五人来受学,命隶南京国子监。”(成化)二十二年,“其王移咨礼部,请遣五人归省。从之。”正德五年(1510),琉球“遣官生蔡进等五人入南京国学”。嘉靖二十九年(1550),琉球来贡,“携陪臣子五人入国学”。万历八年(1580)冬,琉球“遣陪臣子三人入南京国学”。
    实际上,《明史·外国列传》的上述记载尚有缺漏。《南雍志》卷十五载:“惟嘉靖五年(1526)五月,琉球国中山王尚清送蔡廷美等四人至,十一年(1532)归国。十七年(1538)三月,尚清又送梁炫、郑宪、蔡朝器、陈继成四人再至,二十三年(1544)三月归国。盖其向慕文教如此。”[8](P122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