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明清徽商在浙江衢、严二府的活动(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祝碧衡 参加讨论

由于当地山民没有能力将杉木运出山外发卖,只能卖给资本雄厚的徽州木商开采。徽商从木材贩运中获利甚巨。明崇祯年间,由于徽商“乏本,吴下货滞而上下交困”,开化地区出现了“数十年杉利大损”之事。(注:崇祯《开化县志》卷3《物产》。)靠种杉为生的山民,利益因此大受损害。另一方面,杉木从栽苗到成材,一般历时三四十年,由于未能随伐随种,采伐缺乏计划,可资利用的材木日少。而过度砍伐造成水土流失,不利于杉木的生长。到清光绪年间时,采伐杉木已“本大利微,出息不如前矣”。(注:光绪《开化县志》卷2《物产》。)
    茶叶是徽商从衢、严二府向外贩运的另一种重要商品。严州“惟桑蚕是务,更蒸茶割漆以要商贾懋迁之利”(注:淳熙《严州图经》卷1《历代沿革·风俗》。)。衢州各县都产茶,如江山的江郎条。开化金村所产的茶叶茶品不差,可惜产量不高,土人“任意蒸焙,不按火候”,加工不得法,另一方面,当地人逐什一之利的意愿也并不强,故“剩利在山,为徽人来去,细剪缓炒,充入松萝,以取倍值”。(注:崇祯《开化县志》卷1。)“松萝”指产于徽州休宁县松萝山的松萝茶,自明代以来即为南方名茶。徽商在松萝茶中混入开化金村之茶出售,牟取暴利,尽管说明了徽商“狡而黠”的形象,但也充分反映开化茶质量之高,充入松萝茶中,竟可以假乱真。
    衢州纸的产量也相当可观,造纸已成为当地的一项重要手工业。早在明代,衢州的造纸就已相当有名,尤其常山、开化等县,老百姓以造纸为业,纸还供应宫廷之用(注:(明)陆容:《菽园杂记》卷12,卷13,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版,页153、157。)。据雍正《浙江通志》引《常山县志》载,常山纸的种类非常多,“大小厚薄,名色甚众”,各地商人纷至沓来,(注:雍正《浙江通志》卷106《物产六·衢州府》。)因此造纸也成为常山县民的一大利源。龙游“多烧纸,纸胜于别县”(注:万历《龙游县志》卷4《物产》。),其“南乡稍有竹木、纸、笋之利可以贸易他郡”,由于当地栽竹甚多,“民间全赖山竹造纸,藉以为生”(注:康熙《龙游县志》卷4《物产》。)。因此各地商人纷纷在龙游开设纸行,收购纸张外销。民国《龙游县志》载:龙游南乡的溪口村是当时一个很大的纸张贸易市场,由于客商聚集该地,“其村之繁盛,乃倍于城市”(注:民国《龙游县志》卷六《食货志·物产》。)。光绪二十年(1894年)龙游县还有纸店近20家,如设在溪口村的有成记、坤源、同发、乾大、恒源等;在驿前的纸店有同泰、同茂;在湖镇有汪裕泰、张升泰纸店;茅头还有五家纸店,(注:民国《龙游县志》卷二十三《掌故十四》,《光绪二十年三月二十一日禀纸商纸行名号》。)其中许多是由徽州商人所开设的。
    徽商以衢、严二地作为原料产地,将杉、茶等大宗山货运往他方贩卖获利,另一方面,徽商又从外地运人衢、严二地所需用品,在该处设肆坐贾取利。严州为东面孔道,“由富春驿前登岸……出南门外沿城而下,则为下黄埔,沿城而上则为上黄埔,有前后二街,惟是徽人杂处,舟车往来,生意凑集,亦称闹市”(注:万历《续修严州府志》卷3《经略志·城郭》。)。这是明代隆庆、万历年间的事,那时已有相当多的徽人在严州经商。清时江山“其列廛而市者,则间有豫章、皖南之人”(注:同治《江山县志》卷1《风俗》。),“皖南之人”主要也就指徽州人。江山《环山汪氏宗谱》中就有很多关于定居江山的汪姓家族成员从事商业活动的记载,如汪杰“与兄游于江城,设栈肆营什一之利,以赠家焉”(注:转引自(日)臼井佐知子《徽州汪氏家庭的迁徙与商业活动》,载《江淮论坛》1995年第2期,下文所提到的有关《环山汪氏家谱》的内容均转引自此文。)。龙游“其稍大之商业皆徽州、绍兴、宁波人占之”。(注:民国《龙游县志》卷2《风俗》。)遂安经商之人也以徽州籍居多。(注:民国《遂安县志》卷1《商业》。)由于寿昌地处偏僻,咸丰壬子、癸丑间(1852-1853年),苏、杭、徽、池之巨商豪族为避乱多侨寓于寿昌县城,“徽商之设肆寿城者,日使人探信,往来不绝。徽郡难民扶老携幼相望于道,而徽人之肩贩者米盐食物皆取给于寿城,提囊载橐日百十人”。(注:民国《寿昌县志》卷10《拾遗志》,引蒋屺培《咸丰兵灾记》。)而分水“自洪杨后,土著衰耗,客民麇集,……商者全属宁、绍、安徽”。(注:民国《续修分水县志》卷14《杂志·佚事》。)
    在徽州商人运入的货物中,盐占了重要的地位。当然,由于存在着零售与批发的差别,与两淮盐商贩盐之获利程度不可同日而语,“浙东多阻山隔岭,舟楫少通,不便商旅,故其利薄”。(注:(明)陆容:《菽园杂记》卷12,页148。)但盐为民间日常生活必需品,一日不可或缺,其利润率甚高,因此,各地仍有盐商为逐利而奔波,故见于记载的盐商也甚多。如:王季光,明万历年间以业鹾迁居常山城东二十里江家村(注:光绪《常山县志》卷59《寓贤》。)。明崇侦十四年(1641年)歙人汪文俊因业盐,居龙游县的龙回陈村(注:民国《龙游县志》卷3《氏族考上》。)。休宁金浩,明万历年间“业鹾来常(山),卜宅于观澜桥”,歙县人许邦荣“明万历年间业鹾,遂家于(常山)邑东隅新街”,吴国利“崇祯年间以业鹾居常邑,后迁于季村”。(注:并见嘉庆《常山县志》卷9《流寓》。)吴暲,为休宁人,“长以盐k24l201.jpg来常(山)”(注:雍正《常山县志》卷8《流寓》。)。嘉庆《常山县志》中载有一烈妇,祖籍为休宁之富昨屯,其先世为鹾商,因贩盐至常山而安家于那里(注:嘉庆《常山县志》卷10《文艺志》,汪滋畹《烈妇江汪氏传》。)。从这些记载中可看出,在衢、严二府尤其是衢州府的常山县,前往贩盐的徽籍商人很多。究其原因,明清时期衢州、严州二府的引盐主要是走水路,从杭州逆新安江而上运的;而江西东部的广信府的引盐则是从常山县分销的。(注:(明)阮元等编:《钦定重修两浙盐法总志》卷一《疆域》,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藏。)
    另外,徽商在衢、严二地还有经营典当行业的。分水“地僻民贫,百货鲜至。商之大者为盐肆一,为典商一,皆非土著”(注:道光《分水县志》卷1《疆域·风俗》。),实为徽州商人所设。徽商程廷柱,于康熙年间“创立龙游典业、田庄”(注:歙县《程氏孟孙公支谱·程廷柱传》,转引自《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张海鹏等编,黄山书社1985年8月版,页166。)。据《环山汪氏宗谱》载,有族人岳中在开化县经营典当业,后将典当业委于汪杰经营,“不数年间,典益充实”。从清同治年间至于民国,见于记载的这支汪氏家族在开化经营典当业者有多人,此外还有在常山县经营杂货店者。
    总的来说,衢、严二府便利的交通和当地丰富的土产,加上它们又与徽州府相邻,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这二府成为徽商向外投资开发的首选地点。而徽商在衢、严二府的贸易活动,已和这两地社会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