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明清徽商在浙江衢、严二府的活动(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祝碧衡 参加讨论

三、徽商与客居地社会风气的变迁
    在衢州府的府志及县志中,有不少徽人在衢经商并定居、进而由流寓入籍当地的记载。如吴琏,原籍歙县,入籍常山后登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科王式丹榜进士,钦受翰林院庶吉士。(注:雍正《常山县志》卷7《选举》。)因为根据“雍正七年议准,浙属冒籍文武生员,除入籍二十年以上,有田产庐墓者不议外”,均不准冒籍考试,(注:《钦定学政全书》卷30《清釐籍贯》。)那么,可以肯定,吴琏居于常山历时已久。此外,还有程万钟等在常山寄籍而登进士的。(注:许承尧《歙事闲谈》第11册,转引自《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页502。)但雍正《常山县志》卷7“选举”条认为程万钟是该县观音阁下村人,显然他入籍观音阁下村这一事实已获得当地人的承认了。吴暲,休宁人,从小跟随父亲吴道遐侨居杭州,后到常山经营盐业,便入籍常山,“性慷慨,好行其德,旱则施粥,冬尝给棉,设姜茶,济贫乏,行事有足称者”。(注:雍正《常山县志》卷8《人物·流寓》。)方志中的“族望表”、“氏族考”、“流寓”或“寓贤”等条目记载了很多徽商,他们大多已入籍当地。无疑,徽商及其后裔入籍当地,入试登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衢州府的文化发展。
    由于徽州人的乡土情结很浓,因此出门在外,也都是聚族而居,前面所提到的常山“新安里”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新安里”这个徽人(尤其是徽商)社区中,有文公祠,祀朱子文公,明天启七年(1627年)徽商又建为徽州公馆,以后屡次重修重建,并“赁资办祭,订立条规,岁时荐享”。这一做法,不仅受到徽籍人士的赞赏,“邑人士莫不欢腾瞻仰”(注:嘉庆《常山县志》卷11《艺文志上》,郑瀛《文公祠祀》。)。可见徽商的一系列举动已为当地人们所接受。另一方面,徽语也深深影响了衢州府境内的方言。由于历来徽州、严州人(严州话属徽语体系)在当地经商、做手工业者多,大户林立,因此,在衢州话中融入了相当多的徽语口音或词语,这在开化的华埠话中反映得最明显。(注:《衢州府志》第32篇《风俗、宗教、地方语言》,衢州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版,页1233。)
    严州府与徽州也是地壤相接,风俗相似,所讲方言相近,因此定居于此的徽籍人士也很多。宋室南渡后,大量人口涌入该地区,使得本来就缺粮的严州愈发捉襟见肘了,“民食仰籴旁郡航粟,一不继,便同凶年”(注:景定《严州续志》卷2《荒政》。),因此严州府对户籍控制很严,政府将外来人口都编制在寄庄内,以防户籍混淆,(注:乾隆《遂安县志》卷10《艺文》,(清)章振萼《寄庄记实序》。)故商人很少有入籍当地的。不过仍有冒籍考试之事发生,如清康熙年间遂安的寄庄户中就“有徽民张永登者,出身微贱,违禁捐纳”,于是官府将之“成案勒之石”以起防微杜渐的作用(注:乾隆《遂安县志》卷10《艺文》,(清)毛升芳《冒籍纪实》。)。但江、浙两省相邻之府存在的冒籍之事仍不时发生,“江浙两省,复土壤相接,从前隔省及同省异府,同府异县之人,冒考取禁者甚多”。(注:《钦定学政全书》卷30《清釐籍贯》。)寿昌县只有到了清光绪年间,由于造文庙和文昌宫时资金缺乏,才允许在寿客民只要每民捐洋百元,便可入籍当地:
    文庙兴工甲午秋,柱梁改换已全修。
    地方瘠苦难筹款,入籍捐输两美周。(注:民国《寿昌县志》卷9《文艺志下》,(清)方履谦《光绪甲午大修文庙兼造文昌宫诗以志之》。)
    不管这些徽商及其后裔人籍与否,无庸讳言,他们在客居地长期生活,必然会给客居地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明代中叶整个社会风尚习俗日趋奢靡,从理论上可以说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注:陈学文《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商品经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页288-346。)而具体到浙江衢州、严州二府这一地区,明代中叶尤其是万历后,徽人“流寓五方”(注:万历《歙县志序》,转引自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页35。),“业贾遍于天下”(注:金声《金忠节公文集》卷4《与歙令君》。),也影响了衢、严二府,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闻名遐迩的龙游商帮几乎是与徽州商帮同时崛起。龙游人民“往往糊口四方”,“贾挟资以出守为恒业,即秦、晋、滇、蜀,万里视若比邻”,于是就有了“钻天洞庭遍地龙游”之谚。(注:万历《龙游县志》卷5《风俗》。)当时社会上还流行“洞庭遍地徽”之说,徽州商帮与龙游商帮同为明清时期中国著名的地域性商帮之一(注: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黄山书社1993年10月版。),它们的这种相似性不能不为后人所关注。陈学文先生认为“龙游商帮是以龙游命名,实是包括了衢州府属西安、常山开化、江山、龙游五县的商人”,“其中以龙游商人人数最多,经商手段最为高明”故名。同时,他又认为龙游商帮融入了徽、闽、江右等商人,这些外籍商人的加入推动了龙游商帮的发展。(注:陈学文:《龙游商帮》,载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我们可以将之视为广义上的“龙游商帮”,而从狭义上讲,“龙游商帮”就是龙游县的商人群体。从地图上可以一目了然,龙游县瀔水(即衢江)一分为二,这条明显的地理界线也成了一条社会界线,在瀔水以南的龙游人民从事农业耕作,瀔水以北的则善于行商。(注:万历《龙游县志》卷5《风俗》,引旧志。)因为“南乡稍有竹木纸笋之利可以贸易他郡”,而瀔水以北几乎没有什么土特产可成为商品,“故北乡之民率多行贾四方,其居家土著者不过十之三四耳”。(注:康熙《龙游县志》卷4《食货志·物产》。)今查民国《龙游县志》与现修《龙游县志》(注:浙江省龙游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1991年。)中的《氏族考》,发现北乡有许多氏族是从徽州迁徙而来的。可见瀔水以北之乡民“尚行商”并非只有上述原因所引起,一定程度上也可认为是众多徽商家族迁入此地的结果。而南乡则聚集了大量的外地商人,他们主要向外销售当地民众加工的土产。
    正是在徽州和龙游等地商人的共同推动下,衢、严二府的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风气在明朝中叶以后也逐渐走向奢靡。
    衢州府“近日隆(庆)、万(历)以来习为奢侈,高巾刷云,长袖扫地。袜不毡而绒,履不素而朱,衣不布苎而锦绮,食不鸡黍而炊金馔玉”。(注:天启《衢州府志》卷16《民俗》。)龙游之民“多向天涯海角远行商贾,几空县之举”(注:天启《衢州府志》卷16《政事志》。),他们将所获资金和所至之处的社会风气一起带回了家乡,于是出现了“屋庐往称朴素,今日则尚雕斫”,“服饰多用纱绢,器皿多用金银,侈靡相高,已非一日”的现象,“其俗侈靡,效尤慕三吴之豪”。(注:万历《龙游县志》卷5《风俗》。)开化向来以淳朴称,也是到了隆庆、万历后,“邑稍饶,民渐习而奢侈”(注:崇祯《开化县志》卷2《风俗》。)。江山人以务农为生,但由于其地处浙闽孔道,“至隆、万浸入奢靡。饮撰衣室争为美丽,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注:康熙《江山县志》卷1《风俗》。)常山县民自中叶以后,“丁壮者屏耒耜而事负重戴,以取日人之佣值”,结果“务本力农,已去十五”。(注:万历《常山县志》卷3《土产》。)桐庐县到了明朝,“民之贫啬者日臻于富侈”(注:弘治《严州府志》卷1《风俗》。)。入清季,衢、严二府的这种侈靡风气更盛。西安县明时商家屈指可数,而且一年的贸易量并不很大;到清康熙年间,由于“谷贱民贫,恒产所入不足以供赋税,而贾人皆重利,往往致富。……于是人争驰鹜奔走,竞习为商,而商日益众,亦日益饶。近则党里之间,宾朋之际,街谈巷议,无非权子母、征贵贱者矣”,(注:康熙《西安县志》卷6《风俗》引旧志。)可见“游情逐末者日多”(注:康熙《西安县志》卷1《舆地》。)。龙游“风俗恶薄,轻义重财。”(注:康熙《龙游县志》卷8《风俗纪》,引邑人祝君元《原溺》。)建德由于地处山中,“俗尚勤俭,商贾末作皆习俭朴,不尚华丽”,但到清康、雍、乾之际,社会风气也渐奢靡。(注:乾隆《建德县志》卷1《风俗》。)寿昌县向来“衣惟布素,近间(引者注:指雍正、乾隆年间)有眼纨绮者”(注:乾隆《寿昌县志》卷1《风俗》。),侈靡之风渐行。衢、严二府地处内地的山地丘陵间,原来与外界的接触不很紧密,因此与同一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东南市镇相比,其民风犹算淳正。但到了明隆庆、万历以后,在徽商和龙游商帮等商人群体的共同影响下,与外界的各种联系显著增强。因此其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社会风气也逐渐转奢侈。其中,徽商起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四、结论
    徽商在明清经济史上占有举重轻重的地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徽商的踪迹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参与海外贸易(注:(日)松浦章《清代徽州商人与海上贸易》,原刊《史泉》第60号,1984年8月,赵中男译,薛虹校,见刘淼辑译《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译文集》,黄山书社1987年版,页457-472;王振忠《〈唐土门簿〉与〈海洋来往活在套〉--佚存日本的苏州徽商资料及相关问题研究》,载《江淮论坛》1999年第2、3、4期。)。但他们在不同地区,投资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衢州、严州二府与徽州府界相接,交通便利,加上这二府的山货品种丰富,产量相当,成为徽商开发经营的重点,尤其是贩卖杉木,获利颇丰,体现了他们灵活的经营手段。而对于衢、严二府而言,种植杉木成为当地人重要的谋生手段:“植杉者,募贫民先种杂粮,例不取租三年,后以牲酒劳之,承种者始为植苗,次年补苗,再次修枝。看山防火必三十年始得成林。……此虽富人之利,贫民往往籍以佣给焉”,(注:乾隆《建德县志》卷2《食货》。)他们的生活也由此得到了改善。我们看到,衢严二府从明代中叶起侈靡之风逐渐兴起。这种现象的缘起,只能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当地人收入增加的基础上。同时,当时人也已注意到,社会风气的侈靡是“慕三吴之豪”的结果,当地所受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与外界的联系加强所导致的,而徽商正是这种联系的重要中介者。当然,徽商在二府的开发也有不利的一面,在获利动机的驱使下,无节制的开发加重了两地的水土流失。(注:据乾隆《建德县志》卷2《食货》、光绪《分水县志》卷1《疆域》等的记载,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是砍伐林木,另一是客民涌入内地山区开垦种植靛青、苞芦等作物。时人已注意到了这种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的恶果,并表示极为堪忧。)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明清二代徽商所带来的方言、习俗及信仰等,已深深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