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流民问题初探
两汉时期,流民问题的广泛存在和频繁发生,曾是长期困扰其发展的一大社会问题。两汉史料中关于流民及其相关的记载不少,但称谓却相当复杂,除“流民”外,尚有“流人”、“流亡”、“流户”、“流冗”、“流庸”等名目。出于约定俗成和习惯用法,古人对其内涵也很少进行准确的诠释。结合史料和现代人口学观点,科学意义上的流民概念,应该是指为了避乱、求生,被迫改变常居地而流动和迁徙他乡的人口。以此衡量,上述称谓虽各有专指或侧重,却也都与“流民”有关。本文试就两汉流民问题作一探讨。 一、两汉流民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整个两汉社会,除在其政权巩固后的前期阶段之外,其余时间都程度不同或间歇性地存在流民问题,且呈愈演愈烈之势。据其频率和程度,流民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西汉武帝元狩至元封年间(前122~前105年)。元狩四年,山东水灾,凡有流民七十余万口;元鼎六年,山东河灾,令饥民流亡江淮间就食;元封四年,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注: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卷103〔M〕。)。所谓“无名数者”即指无户籍者。第二阶段是西汉后期,自元帝至平帝(前48年~公元5年)时期,是一个流民频繁出现的阶段。仅哀帝时流民“以十万数”(注:汉书·孔光传,卷81〔M〕。)。第三阶段是两汉之际,自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始,先后有北方边地、并、平(幽)、青、徐诸州及陇右安定、北地、上郡等地出现流民;地皇三年(公元22年)关东流民一次入关就有数十万人(注:汉书·王莽传,卷99〔M〕。)。绿林、赤眉起义则是流民问题最为突出的反映。第四阶段东汉中后期,自和帝至灵帝(公元89~188年)近百年间,多有流民问题出现。仅桓帝永兴元年冀州等地三十二郡国就有流民“数十万户”(注:后汉书·桓帝纪,卷7〔M〕。)。长期的间歇性流民问题日趋恶化,最后酿成波及甚广的黄巾军大起义。第五阶段汉魏之际(公元189~220年),是两汉时期流民最多,社会极端动荡的时期。如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青、徐二州“士庶避黄巾之难”,归幽州刘虞者竟达“百万余口”(注:后汉书·刘虞传,卷103〔M〕。);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曹操欲徙淮南民,“而江淮间十余万众,皆惊走吴”(注: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卷14〔M〕。);十八年,曹操“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注: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卷47〔M〕。),估计此时流民总数当有几百万之众。 纵观两汉流民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五大特点:第一,规模巨大,人数动辄在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第二,流民发生的地域相对集中。关东和关中即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是流民问题极为突出的地区。西汉关东之冀、青、幽、徐、并诸州和胶东、齐楚等地,东汉之司隶、并、冀、兖、青、徐、荆各州和河东、太原、巨鹿、定襄、云中、五原、朔方等地,都是流民多发地区,尤以冀、青二州为甚。关中是仅次于关东的流民多发区,两汉之际,更始、赤眉据长安,“焚烧长安、残害百姓,民人流亡,百无一在”(注: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卷6〔M〕。)。东汉安帝、灵帝和献帝时,关中均有流民出现。仅献帝时关中民“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注:三国志·魏志·卫凯传,卷21〔M〕。),亦有流入益州者数万家;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亡者数万家”(注:三国志·魏志·张鲁传,卷8〔M〕。)。第三,持续时间长。在两汉四百多年间,流民问题持续的时间累计超过200年,若要考虑消除流民问题所费时间,则历时更长。流民问题呈间歇性持续存在和不断恶化状态,在地域上此伏彼起,时间上连绵不断,程度愈演愈烈,且不以政权的更迭而消弥。第四,流民迁移方向呈放射状。在关东、关中流民主发区,流民的迁徙方向大致呈放射状向四周扩散。关东流民一是南下江淮或江南,二是西入关中,三是北上幽、代、辽东。关中流民则主要从子午谷、武关南下汉中、益州和荆州,其次也有东入关东,北上壶关,西入河西者。在地域上关东是流民的输出区;关中则既是输入又是输出区;江淮、幽代、辽东、荆蜀、河西等地则以输入为主。第五,流民成份渐趋复杂。如王莽末年大量以流民为主的起义军中,混入了不少豪族贵吏和皇室后裔;至于东汉中后期特别是汉魏之际军阀混战时期,流民队伍中更有士民部曲、宗族豪右介入。如东汉末年,河内人杨俊逃往山间,即率宗族同乡“百余家”(注:三国志·魏志·杨俊传,卷23〔M〕。);华歆广收流民,“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皆出其下,人人望风”(注:三国志·魏志·华歆传,卷13〔M〕。);张昭亦组织“避乱扬土”之“徐方士民”“皆南渡江”(注:三国志·吴志·张昭传,卷52〔M〕。);他们或控制役吏流民,或举族群体流动,或以坞壁自守。这表明流民的成份趋于复杂化。 两汉流民问题的不断发生和持续存在,不外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的原因。历史气候的研究表明,两汉时期是我国气候由暖转寒的变异时期,约从汉武帝时开始,气候渐趋寒冷(注: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水灾和蝗灾等。如汉武帝元封年间,关东“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注:汉书·武帝纪,卷6〔M〕。);王莽地皇三年(22年),“蝗从东方来,蜚蔽天”(注:汉书·王莽传,卷99〔M〕。)。据粗略统计,东汉195年中,大小不等的灾年,史料明确记载的竟有119年之多。其中水灾有55年,风雹有25年,旱灾有57年,蝗螟有37年,而且往往两灾、三灾并起。在东汉明帝、章帝时,州郡旱饥者“裸行草食”,致使田荒不耕,牛多疾疫而人民游食流散。安帝在位19年,仅一年未见灾荒记载。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