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两汉流民问题初探(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兰州大学学报》 李伟/雍际春 参加讨论

    三、两汉流民问题的社会影响
        两汉社会流民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始终同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问题密切相关,产生种种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影响。这其中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后果。
        在传统农业社会,人口是最主要的劳动力。人口的多寡往往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两汉流民迁居和入籍新地,无疑增加了边地与江南的人口和劳动力,推动了当地生产技术的提高,对巩固疆土,开发边地、江南,发展经济功不可没。塞上河南地、新秦中的开发,河西四郡的设置与屯田,还有魏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都同两汉时期流民的入居是分不开的。两汉关东发达之区“青、徐、兖、冀,人稠土狭,不足相供”的问题已较严重,西汉前期就曾有募民就“宽地”之举。内地流民入边,对缓解关东人口压力,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变“诸夏有十亩共桑之迫,远州有旷野不发之田”的不平衡状态,发挥了良好作用。
        人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两汉流民入居边地,与匈奴、鲜卑、氐羌等兄弟民族共同生产、开发边地,这不仅有利于各民族间增进了解,和睦相处,推动民族融合,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技术的传播。汉魏之际,在鲜卑轲能部,有“中国人多亡叛归之,教作兵器铠楯颇学文字。故其勤御部众,拟则中国”(注:三国志·魏志·鲜卑传,卷30〔M〕。)。这种文化交流和传播,促进了古代中华文化的整合与扩散,也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化与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两汉社会,流民出于求生的本能和对阶级压迫的反抗,他们的聚众自保或小股暴动,往往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故流民潮和农民起义在两汉社会总是相伴存在。所以,两汉流民又是农民起义和反抗封建专制统治的主力军。正是由于以流民为基本力量的农民起义,直接威胁着封建王朝的统治,致使两汉统治者不得不高度重视流民问题,也迫使统治者不断反思、审视和调整其统治政策与治国之道,寻找流民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有人指出:“民非利避上公之事而乐流亡也。往者军阵数起,用度不足,以訾征赋,常取给见民,田家又被其劳,故不齐出于南亩。大抵逋流(负)皆在大家”(注:三国志·吴志·骆统传,卷57〔M〕。)。一些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作用:“夫国之有民,犹水之有舟,停则以安,扰则以危,愚而不可欺,弱而不可胜,是以圣王重焉,祸福由之,故与民消息,观时制政”(注:(西汉)桓宽。盐铁论·未通〔M〕。)。面对流民如涌,有人警告统治者这无异于是“日撞亡秦之钟”,有“亡叛”之形,“土崩”之兆,“此社稷之忧也”。所以,当社会矛盾加剧,流民多发之时,统治者也能采取整饬吏治、轻徭薄赋、赐民田爵、开仓赈贷、疏散安置流民、恢复生产等措施,调整统治政策,以期化解危机,恢复封建统治秩序,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流民安置,恢复生产和稳定社会。因而,流民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文明和历史进步。
        当我们充分肯定流民活动在历史上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流民问题在两汉社会的消极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回避和无法否认的客观存在。首先,社会的剧烈动荡。在两汉小农经济占主体的传统农业社会,较为封闭的社会环境同安土重迁、固守家园的社会生存方式相联系。风调雨顺、安居乐业乃广大农民基本的生存需要。流民及流民问题的产生,便是生存危机和社会环境失衡的直接反映。流民失去田产家园流向四方,其流出、活动、安置和重新入籍的复杂运动过程,充满着人地矛盾、人口变动、社会秩序混乱、流民与土著纠纷、民族杂处、民俗习尚摩擦、社会保障与救济危机等各种挑战,引起社会一系列连锁震荡,流亡、遣返、暴乱抢劫、疾疫死亡、杀戮镇压、起义反抗起伏不居、循环不已,导致社会关系失衡,阶级矛盾激化,使两汉政权陷入激烈动荡和严重危机之中,造成社会动乱和经济的大倒退。如汉末黄巾军大起义、军阀混战,前后持续数十年,造成中原一带“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数百里中无烟火”的惨景。
        其次,人民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浩劫。不难看出,两汉流民的产生和流民问题的形成,虽肇端于天灾,实生成于人祸。包括流民在内的广大农民,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且农民个人本身即是主要的生产力资源和宝贵财富。战乱、灾害、疾疫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这其中的大部分便是失去家园,没有生存保障的流民。为避灾求生而流亡的流民,不少人由此走上一条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生死未卜的不归路。西汉初年,两汉之际和东汉末年人口的大量减少和社会的极度困乏凋敝,无不是人民生命财产遭到严重损失的直接结果。
        再次,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战乱、灾害和暴政等一旦引发流民大量流亡,则不仅造成受灾之地人口减少甚至空白,而且导致当地“庐落丘墟,田畴芜秽”;而流民迁入之地,又遇到人口、耕地、资源和生存的空前压力,使迁入地局部社会原有的运行机制失衡。这往往给流民流出和流入之地都带来消极影响,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出现社会经济失衡衰退和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后果。流民的大量死亡和人口减少,则是社会生产力严重削弱的直接表现;由流民潮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震荡,给波及之地的社会和经济同样带来明显影响和巨大压力。因而,流民和流民问题的产生、存在和持续,是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的标志和反映,而由流民问题引发的连锁震荡,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生产力破坏的程度和涉及范围,导致经济发展迟缓甚至严重倒退,国力下降乃至社会崩溃。
        流民及流民问题的产生,既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深刻矛盾的综合反映与结果,同时,流民问题和流民潮也严重地反作用于整个社会。流民问题的存在和变化过程,无论对流民自身还是两汉社会都产生了代价沉重、巨大而持久的惨痛影响,构成两汉时代社会矛盾的一个主要方面。流民问题的状况与走势,关乎两汉社会的动荡与稳定,兴盛和衰败,也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人地矛盾、阶级关系状况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晴雨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