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对魏晋士族制度的历史考察(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研究》 田昌五 参加讨论


                                                                            二
    行文至此,本该结束了。但陈氏之误不止于此,所以不能不再说上几句。先说陈氏对魏晋士族制度之误。其误之一,是没有对士族制度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历史考察,而是抓住某个阶段立说,因而不免于片段性和主观性。其误之二,是没有把士族制度作为一种选官制度或仕进制度进行考察,而是就个别人物和事例立说,用以铨释士族制度,因而不免于主观任意性,失去客观性和科学性。其误之三,是对史料的断章取义。这在陈氏的时代,或许可以谅解。今人曲从其说并百般申论就不可理解了。
    再说士族制度本来到南朝就发展到了它的尽头,已经走进历史博物馆了。可是,陈氏硬是把它从历史博物馆中拖出来,拖到北朝以至隋唐为止。按他们的说法,这叫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岂止死而不僵,简直是死而复生了!
    这里我们先见识一下陈氏及其后学所说的北朝士族制度。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将鲜卑八姓改为汉姓,定为高门,与崔、卢、李、郑四姓通婚。这是历史事实,用不着进行考证。但这里说的是姓族,而鲜卑的姓族是以部落集团的形式出现的。鲜卑拓拔氏辖大姓九十九,其中八姓为高姓,余则分为甲、乙、丙、丁四姓。显然,这种姓族和魏晋士族不属于同一范畴。陈氏之徒硬是把姓族和士族合二为一,不能不令人怀疑他们识别事物的逻辑能力。
    再说,崔、卢、李、郑四姓被定为高姓,其余大族按姓氏分为甲、乙、丙、丁,这也不能称之为士族和庶族啊!而且,他们和胡族相婚宦,按陈氏所举杨佺期“婚宦失类”之例,都不免身染胡气,何可以高门士族论之!
    当然,他们论北周的选官制度并不如此,而且认为,隋代北周,到隋炀帝实行科举制,还把他们炮制的北魏“士族制”枪毙了。但死而不僵,不久又复活了。
    怎么复活了呢?这和唐太宗李世民修《氏族志》不无关系。在修《氏族志》时,本来是按官品之高下排列的,随后却把郑氏之流安排进去,列入高品的位置。但《氏族志》充其量不过是姓族制,和魏晋士族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可相提并论,我们能在其中找到士籍吗?找不到士籍,而把《氏族志》视为士籍志,如此鱼目混珠,指鹿为马,不知是何道理?
    这类生拉硬扯之例甚多,如把二王八司马与宦官之事说成士庶之争,等等。限于篇幅,就此打住,不说了!
    末了要交代一下,上述陈氏之误并未展开。何时展开,就看陈氏之徒的回答了。我既已站出来批评陈氏之误,不打破陈氏之徒杜撰的自魏晋至隋唐的士庶体系,是不会罢休的。暂且罢休,静俟批评。一人独唱,对我来说是乏味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