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局的形成 刘少奇于6月22日指示中共南京代表团,提出一个与蒋的整军方案针锋相对的对案,刘说:如蒋要求在东北、华北增加驻军,我则要求减少东北、华北政府驻军比例与我相等;蒋要求我退出华北各城市及铁路线,我则要求政府军退出大同、石家庄、新乡、济南等(注:《刘少奇年谱》下卷,第51页。)。 据此,周于6月25日向马歇尔提出中共在东北驻军为4个师,全军共为13个师,理由是“东北民主联军,原为政府所未承认者,现时应加入整军计划之内”。周强调:此议“既非将中共军队在关内之数目移至东北,更非将政府军队数目也作同样比例增加,而只是将中共部队在东北之数目及其对政府军队之比例予以增加”(注:《周恩来一九四六年谈判文选》,第475、476页。)。 当日,中共向马歇尔提交了两份驻军表,前表为国民党在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南的30个军90个师开列出详细军师驻地,后表为中共的驻区,其华北驻地有张家口、承德等地,华中有淮安、宿迁等地,东北有哈尔滨、齐齐哈尔、安东等地(注:《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7编(3),第349-353页。该表未注明提出时间,该书第303页一份附录指明提出于6月27日。但周恩来6月25日致马歇尔的备忘录中称:“关于在整编期间,东北及关内,政府与中共部队之各军、师应驻的位置,我方特作全部提议如另表及附图所列,希予察阅”(《周恩来一九四六年谈判文选》,第476页)。可见该表于6月25日提交马歇尔,大约马歇尔于6月27日转交对方。)。此即针锋相对。 然而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国民党决心不再拖延谈判,不就上述问题继续纠缠,谈判焦点集中为强行指定中共军队的入驻区域和入驻时间。6月25日,徐永昌“午偕俞诣蒋先生,作最后规定(为共军驻区及进入时期)”(注:《徐永昌日记》,1946年6月25日。)。当日,俞大维向马歇尔提出一个修正案,其要点为:中共热河、察哈尔军队向两省边境集中,政府军于签字后一个月内,“必须进入承德、古北口”;“胶济铁路沿线之共军,须于签字协定后十日内全部退出,由中央政府军接收”;“苏北各共军,须于签字后一个月内全部让出”;“凡自六月七日以后被共军侵占地区,如山东、山西、河北等省所属城镇乡村,共军概须于签字后十日内退出,由中央政府军进驻”(注:《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7编(3),第347、348页。)。此即“最后规定”。 该案的提出,显然是力图迫使中共再一次在接受与拒绝之间做出选择,在这种严峻的局面下,周恩来再一次表现出顽强的意志与睿智。 6月26日,周与马歇尔就俞大维方案会谈,周没有正面拒绝撤出某些地区,而是首先提出以政治军、军民分治的原则,指出这些原则“也是政协精神和美国式的方法”。尔后周说:“政府不应提出我们退出何地由政府军来代替”,“政府只能提出中共军应在中共区驻扎……其他地方空出”。也就是说,中共退出的地方,国民党军也不应进驻,而是“空出”,理由是随着国民党军的入驻,地方政权便会改变,不符合军民分治的政协精神和美国方式。周的意见是,中共撤退区的地方行政,“完全交改组后的联合政府来解决军队不加干涉”(注:《周恩来一九四六年谈判文选》,第477-483页。)。这样,撤军问题又引出了地方行政问题,并成为新的争执点。 6月28日,周恩来向马歇尔递交了一份备忘录,表示中共可退出下列地区:安徽东北部地区、淮安(不含)以南地区、山东枣庄地区、山东胶济铁路线、张家口(不含)以南地区、承德(不含)以南地区等。周同时强调:“政府方面须保证,政府军队决不开入这些地区,而这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及其保安部队仍应当于原地维持治安,实施行政。”(注:《周恩来一九四六年谈判文选》,第493页。)即军队撤但行政不撤。 当日,蒋亦向马歇尔递交了整军4项原则,重申国共两军总比例不变,即中共不能增加军额,重申中共必须退出6月7日后进占的山东、山西等地,蒋尤其要求中共退出胶济路、承德、苏北和古北口(注:《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7编(3),第189页。)。此后,国共的争执点主要集中于这几个地区。 此刻国民党内的不满情绪一再升级,在28日上午的中常会上,白崇禧主张:“必须即进剿”。中午,蒋在黄埔路官邸召集会议,“决定对共产党在山西之滋扰亦报复以小的打击。”徐永昌写道:“连日共方提出之对案仍系拖延政策,一味胡缠,如言苏北、热南某某地区可让出,但既不许另去官吏接收,且须留多少地方团队防卫,而又说不能改变其政治设施,彼此谁也不许驻兵。是真滑稽到极点,欺人到极点”(注:《徐永昌日记》,1946年6月28日。热南指热河南部。)。 在这种严重的对立中,马歇尔的态度为双方所关注。陈诚说:“政府要求中共退出苏北、胶济线、承德、古北口等地,需有理由使马歇尔折服。”(注:郭汝瑰日记,1946年6月28日。)也就是要争取马歇尔在这个问题上支持国民党。6月29日,马歇尔综合蒋的四项原则与周的备忘录,提出一个修正案,包括国共总兵力比例不变,中共同意政府在哈尔滨驻兵一个团,并在该地组成混合政府。中共退出某些地区,但政府不派军队前往这些地区,当地政府继续维持秩序(注:《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7编(3),第189、190页。)。这是一个折衷方案,但在最为核心的中共撤退区的地方行政问题上,马歇尔接受了周恩来的意见。 此时延期8天的停战令将于6月30日届期,而谈判显然无法如期完成,6月29日,蒋做出了“决裂”的决定。当晚,蒋召集戴季陶、邹鲁、吴鼎昌、王世杰、邵力子、白崇禧、陈诚、徐永昌等开会,这基本上就是蒋的文武最高决策人士。蒋说:中共仍无诚意,“既决裂之,不许可再延期,亦无必要顾虑种种,只有明白宣布政府所希望与共党所要求之距离遥远,和平之门不闭,惟待共党之回头”(注:《徐永昌日记》,1946年6月29日。)。自此,南京谈判的局面迅速恶化。 6月30日,国民党宣传部长彭学沛发表声明,不再提停战延至何日,但要求:“指定驻军地区之协定,限期成立”。当日,蒋与马歇尔长谈,马歇尔说:“余觉除东北外,政府条件颇苛”。蒋说可暂不提承德问题,但仍坚持中共退出苏北、胶济线、安东和承德以南地区,“所有撤出地带,地方政权交中央”。马歇尔说:“交出地方政权为最大困难”。蒋说:“关于地方政权问题一节,余欲特别声明,一政府之下不能另有他政府,一国家之内不能另有他国家”,“中共如此不近情理,使政府不成为政府,国家不成为国家,如此余宁中共不撤出苏北,不愿撤出后又保留中共地方政权”(注:《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7编(3),第191-194页。)。 也是在6月30日,周恩来在与记者的谈话中介绍了中共在此问题上的立场。周说:“现在政府提案,要把军队驻地和当地民政连在一起,变成以军干政的防区制……这就是国共两党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政府认为苏北威胁南京,承德、张家口威胁北平,铁路沿线中共部队威胁交通,应一律撤退”,“如果我们也说南京威胁苏北,北平威胁承德、张家口,铁道线上驻军威胁附近各县村庄,那么,问题便无法解决”(注:《周恩来一九四六年谈判文选》,第507、508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