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金朝的教育与科举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方文物》 黄凤歧 参加讨论

    教育是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同时又对其产生影响和作用。在阶级社会里,历代统治阶级均以教育作为其有利的统治工具。金朝统治者同样利用教育与科举为其维护和巩固政权服务。
        在金朝建立之前,女真人尚无完善的教育。金朝建立后,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统治的需要,在文教方面效法辽、宋,比较重视教育,并逐渐发展起来。金朝教育有个日趋完备的发展过程。金太祖阿骨打建国之初,在天辅二年(1118年)九月下诏曰:“国书诏令,宜选善属文者为之。其令所在访求博学雄才之士,敦遣赴阙。”(注:《金史》卷2《太祖本纪》。)这反映了对当时文化人才的需求。太祖又于天辅五年(1121年)十二月下诏曰:“若克中京,所得礼乐仪仗图书文籍,并先次津发赴阙。”(注:《金史》卷2《太祖本纪》。)太祖对南下金军官兵明确指示,说明金太祖为日后金朝文教事业发展作了物质准备,以及对中原汉文化的重视。金太宗天会元年(1123)十一月,因金朝急欲得到汉族和其他各族知识分子为其服务,始开科取士(注:张博泉:《金史简编》第九章《金代的文化》第四节《教育与科举》,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也为当时各族知识分子提供了入仕机会,促进了金朝文教事业的发展。金熙宗时,曾于天眷三年(1140年)十一月,袭封孔子49代孙孔璠为衍圣公,以表示对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尊重。金熙宗本人也曾经说:“太平之世,当尚文物,自古致治,皆由是也。”(注:《金史》卷4《熙宗本纪》。)海陵王完颜亮天德年间,虽然战争频繁,“天下骚动”,但金朝却在这一时期建立了国子监等教育机构(注:《金史》卷51《选举志一》。),以“五经”、“十七史”及百家之言教育学生。金世宗完颜雍时期,金朝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所谓“大定之治”。世宗不仅重视历代的兴亡经验教训,也十分重视人才和教化。他曾说,荐举人才,当前急务也,苟有贤能当不次用之,教化之行,当自贵近始。“卿等必知人才优劣,举实才用之。”(注:《金史》卷6《世宗本纪上》。)自世宗开始,章宗、宣宗、哀宗各朝都对尊孔有明确的表示,并对办学和科举作了一些努力。据《金史·文学列传》记载:“世宗、章宗之世,儒风丕变,庠序日盛……能自树立唐宋之间,有非辽世所及。”又据《金史·食货志》记载,金代所设的“学田”,“租税、物力皆免”。凡“终场举人、系籍学生、医学生皆免一身之役”。这就是说,金朝在免役方面让教师和学生享受国家官吏的待遇,因而大大激发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教育与科举的发展。金朝教育与科举的发展,也为元朝教育与科举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一、金朝的教育制度
        (一)学校
        1.中央官学
        金朝的中央官学,一般认为始设于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年),最初只设国子监,并没设置专门教学机构(注:《金史》卷5《海陵本纪》。),到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始设太学,大定十三年(1173年)设女真国子学,这样金朝中央官学的规模和体制初步形成。国子监主要管理国子学、太学的具体事宜,设有国子祭酒、司业和丞等专职人员。在国子学中设有博士、助教和教授等职,太学则只设博士和助教。由于金朝统治者考虑到女真族上层贵族子弟中,有部分人水平较低或年龄较小,一时还无法学习国子学和太学的课程,所以在当时的中央官学系统中专设小学和女真小学,属于中央官学的预备学校。当时金朝所定章程,国子监属下只有国子学、太学和小学。在国子学中包括“词赋、经义生百人,小学生百人”,主要“以宗室及外戚皇后大功以上亲、诸功臣及三品以上官兄弟子孙年十五以上者入学;不及十五者入小学”。太学“初养士百六十人。后定五品以上官兄弟子孙百五十人,曾得府荐及终场人二百五十人,凡四百人。”(注:《金史》卷51《选举志一》。)其规模相当可观,等级森严的特点也比较突出。在《金史·章宗本纪》中,曾有“明昌五年(1194年)冬十月壬寅,国子祭酒刘玑亦率六学诸生上表陈请”(注:《金史》卷10《章宗纪二》。)一语,不知其所指“六学”是否类似唐朝时所立“六学”,即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和草学。《金史·选举志》中仅著录国子学、太学、小学三学,所以在尚未发现其它佐证之前,还不能肯定金朝的中央官学如同唐朝那样健全。
        2.地方官学
        金朝的地方官学是指各府、州、县所设立的学校。金朝的地方学校主要有府学、州学、节镇学、防御州学等,并有与女真国子学相应发展的诸路女真府学。
        金朝地方官学的兴复,最早见于太宗天会年间。《金文最·创建文庙学校碑》记载,天会七年(1129年)金朝曾“诏颁新格,具载学宫”(注:《金文最》卷65《创建文庙学校碑》。)。熙宗至海陵王时期,由于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学校的兴复也有所增加。世宗和章宗时期,地方学校进入大发展时期。据《金史·选举志》记载:“府学二十有四,节镇学三十九,防御州学二十一,凡千八百人。”大定十三年(1173年),“诸路设女直府学”,府州学共有二十二所(注:《金史》卷51《选举志一》。)。这些州府所设的学校,一般各置教授一员(注:《金史》卷57《百官志三》。),以管理学校事务,其职多由新进士充任,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此外,金朝还在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二月,“诏刺史、州郡无宣圣庙学者并增修之”(注:《金史》卷12《章宗纪四》。)。利用儒家思想对民众进行教育,吸收了佛教俗讲和以往社会教育的作法与经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