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护国诗词看护国运动(2)
二、人民对护国军拥护的纪实以及对艰苦卓绝的护国战争的真实再现 从护国诗词中,我们可看到当时广大人民的意向。这些诗篇,无不充满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脉搏。护国战争之所能得以胜利,是与民心所向、人民支持分不开的。高尔登的《随师东征赋呈协和军长》(一)就再现了护国第二军出征时,千军万马簇拥而行,人民夹道欢送,军旗迎风飘扬的热烈场面。其诗云:“千军簇拥出昆明,一片黄云识将旌。北地沐猴犹自帝,中原父老已郊迎。惭将扪希王猛,会看收京伏邺卿。他日功名羊叔子,春寒先试带裘轻。”此诗刊于1916年4月28日《义声报》。高尔登,浙江仁和人,清末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总办,护国时任第二军总参议及方声涛梯团参谋长。诗中写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人民拥护护国军,并以李泌、羊祜比赞李烈钧。请看章慈云的《侦察阵地得句》其二:“茅庐小坐慰生民,男女围谈笑语亲。都道滇军有道义,不犹北贼惯辱人。”此诗刊于1916年5月13日《义声报》。章慈云,生平不详,大概是护国第一军的军官。这首诗歌颂了护国军纪律严明,是道德、仁义之师,再现了军民水乳交融一家亲的真实情景;同时也揭露了北洋军残暴,不得人心。再看章慈云的《北兵》:“民愤北兵海样深,那堪强逼送伤兵!担来直向吾军送,诳说滇营是北营。”此诗刊于1916年5月15日《义声报》,诗中写人民对北洋军的愤恨,把北军的伤兵抬到护国军营地。这种近乎戏剧性的史实,正好说明北军不得人心,必然失败。护国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周开忠在其《云南首义护国纪念志盛》中再现了这一盛况:“五色旌旗五色棚,沿街腊鼓正冬冬。游人处处纷如织,特庆共和拥护功。”“电灯如日烛如霞,彻夜笙歌十万家。共道太平原有象,独夫从此不须夸。”这组诗共8首,刊于1916年12月30日《义声报》,这是其中两首。作者生平不详。诗明白如话,表现了护国周年纪念会的盛况和人民的喜悦心情。 护国战争的胜利,来得并非容易。这是一场铁与血、生与死的较量。请看唐继尧、蔡锷、李烈钧、任可澄、罗佩金等39人,于1915年12月22日在昆明五华山光复楼,决定护国起义的会议上所宣誓的《歃血会盟誓词》:“拥护共和,我辈之责,兴师起义,誓灭国贼!成败利钝,与共休戚,万苦千难,舍命不渝。凡我同人,坚持定力,有渝此盟,神明必殛!”从誓词中我们看到了护国起义领导层的护国讨袁、再造共和、同生死共患难的决心。蔡锷在《护国岩铭》中,昭示了护国起义的先烈们,为国为民生死置之度外的思想。其铭曰:“护国之要,惟铁与血。精诚所至,金石为裂。嗟彼袁逆,炎隆耀赫,曾几何时,光沉响绝。天厌凶残,人诛秽德!叙泸之役,鬼泣神号。山奇制胜,士勇兵骁。鏖战匝月,逆铎大挠。河山永定,凯歌声高,勒铭危石,以励同袍!”此诗作于1916年。“护国之要,惟铁与血”,充分表现了蔡锷那种敢于斗争,毫不妥协的革命英雄气概。护国诗词中,有的则表现了护国将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潘赞化的《东征道中同子白作》:“中原无地避强秦,沧海微尘寄一身。最喜滇南春意早,桃花万里送征人。”潘赞化,安徽桐城人,留学日本,同盟会员,护国军兴,任护国第二军总司令部参议。此诗刊于1916年5月3日《义声报》,是东征途中所作。袁世凯称帝,暴戾恣睢,故有“中原无地避强秦”之叹,然而“造物无言却有情”,春意早发的云南,响起了“新雷第一声”,首先发动护国起义,作者自己也踏上了东征之程。“桃花万里送征人”,护国必胜的乐观必情溢于言表。请看徐进的《护国之役率师入黔道中即事》:“剑气冲霄贯紫霓,神奸盗国动征鼙。一鞭摇曳三军壮,四野苍茫万树低。射日弯弓惊魍魉。追风战马走鲸鲵。年来识得长途味,昼看青山夜听鸡!”徐进,云南保山人,同盟会员,保定军官学校及陆军大学毕业,护国时任第三军第一梯团参谋长。此诗作于1916年。写护国军为国为民,士气昂扬,锐不可挡。 护国诗词,再现了护国战争可歌可泣、悲壮激烈的战争场面。如章慈云的《棉花坡战地》二首。其一:“纳溪城外阵云低,卅里战场一线齐。杀气冲霄腥气幂,寒风猎猎雨凄凄。”其二:“彻宵寒雨冱如丝,战士衣单冷不知。未下战场三十夜,冲锋犹是精神时。”这是一组描写战争场面的诗。刊于1916年5月9日《义声报》。“棉花坡”在四川纳溪城外,护国军与北洋军在此激战连续45个昼夜。吴芳吉的《护国岩词》(歌行),同样再现了棉花坡惨烈的战争场面。其四:“棉花坡上贼兵满,弹丸纷坠如流霰,巨炮号六棱,令地震摇人落胆!一营冲锋去,应声匝沟畎;二营肉搏去,中途无回转;三营、五营但纷崩,浩荡追随如席卷。霎时流血滟长江,马踏伏尸蹄铁软。吁嗟众士听我言:‘计今惟有向前赶!尔乃共和神,国家干,同胞使者皇天眷。三户可亡秦,况我七千身手健。连长退缩营长斩,营长退缩团长斩,团长退缩旅长斩,旅长退缩司令斩,本司令退缩听人斩。战战战,敢敢敢!”吴芳吉(1896-1932年),陕西泽阳人。肄业于北京清华学堂,平生从事教育工作。此诗作于1919年,全诗分6段,这是其中第4段。这段写护国军号令森严,有进无退,英勇作战的精神,再现了棉花坡大战中惊天地、泣鬼神且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表现云南各族人民的优秀儿女为再造共和而不怕流血牺牲精神的还有张华澜的《挽滇军阵亡将士》:“世间义烈那有此?世间义烈竟有此!战死余生甘饿毙,饿毙余生仍战死,……伊谁首建护国旗?滇海三君唐蔡李。一军北出扬子江,一军东渡牂牁水。岳飞五百号背嵬,句践六千尽君子。沉船破釜誓不还,陷阵冲锋进何驶。兵威远震四方应,功业告成半年耳!哀哉护国第二军,国体争回身失倚,严冬无衣复无来,卧抱长枪相向死。呜呼死者长已矣,生者报国志未已。群凶构难寇粤边,虓虎病驱空拊髀!……”张华澜(1875-1956年),云南石屏人。留学日本东京师范学校,同盟会员。任护国第一军秘书。此诗为哀悼护国阵亡将士而作于1916年。诗中特别对第二军在广东遭谗被困,龙济光等“群凶构难”表示无比愤慨,对死难将士寄以崇高的敬意。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