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人会说,19世纪以前英国农业还自给有余,而到19世纪却成了农产品的净进口国,这不恰好证明了农业的衰落吗?其实不然。英国从粮食出口国变成进口国,并非因为农业生产量下降,而是由于人口的爆炸性增长。1751-1851年的100年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人口从577万增至1673万,增长了190 %(注:赖格利和斯科菲尔德:《英格兰人口史, 1541 - 1871 年》 ( E. A. WrigleyandR. S.Schofield,The Population History of England,1541-1871),伦敦,1981 年,第28页。)。因人口的增长超过了粮食的增长,英国才不得不进口粮食。1701-1801年期间,英格兰人口增长了72%,食品自给率从101 %降为90%,降低了11个百分点,若没有粮食绝对产量的提高,自给率决不会这样高。 小农经济吸收工业品的能力也很差。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适应了工厂大工业发展的需要,它在向工业提供食品、原料、资金和劳动力的同时,还提高了吸收工业品的能力。随着农业投资的增加,农用建筑和农业技术改造需要大量建筑材料、金属、农机具、化肥、排水管、煤炭、石灰及其他工业品,农民收入的增加也提高了对日用工业品的需求。农村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对刺激工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三英国"由盛到衰"的转变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大农业 《新论》不仅把英国农业由盛到衰的转变归罪于大农业,而且把英国这个国家"近代由盛到衰的历史"与"大农业体制"联系起来。作者的这种看法与英国历史发展的实际同样相去甚远。前面已经谈到,在英国资本主义大农业发展时期(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正是农业技术变革和农业发展速度加快、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劳动生产率等都有很大提高的时期。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最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到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国和贸易大国、海上霸主和殖民帝国,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1820年,英国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生产量的50%。由此,合乎逻辑的结论只能是,1760年以后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适应和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因此对英国的强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不是相反。 英国丧失工业霸主地位、走向相对衰落的时间倒是大致与发生农业大萧条的时间相一致,但英国的相对衰落主要不是因为农业的衰退,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到19世纪下半叶,德、美、法、俄等资本主义大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品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国际竞争加剧;英国工业化开始得早,设备相对陈旧,英国有广阔的殖民地,对外投资有利可图,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以致资本家不愿在国内投资,结果国内投资率低,设备更新缓慢,许多科技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英国在以内燃机、电力、炼钢和化工为中心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中,落在了后起的美国和德国的后面,使美国和德国在19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初先后超过英国,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退居第三位。这时,大不列颠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从1801年的32%降至1901年的6%(注:[日 ]宫崎犀一等编:《近代国际经济概览》,中译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版,第28页。),农业因关系国计民生,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已经不那么大了。 再说,美国和德国的迅速崛起也不是因为它们"选择了农民家庭经营体制"。据笔者所知,德国,特别是美国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也是相当发达的,而农民经济比重较大、存在时间比较长的法国和俄国倒是这几个国家中相对落后的。 在19世纪,美国因存在大量未开垦过的土地,获得土地的机会比欧洲国家要多得多,许多从欧洲移民去美国的人只要有一定资本,都有可能在美国的中西部获得一块土地耕种,特别是在1862年开始实行《宅地法》以后,许多人获得了土地,因而造就了大批小农。但与此同时,美国大地产的规模也是相当大的。美国在1785年颁布第一个土地法令时,把国有土地划为每份640英亩的大地段出售,后来在农民的反对下, 才把出售地段的规模减少。在美国向西部扩张的过程中,政府把大量国有土地廉价出售或赠送给大资本家和大地主,无偿划拨给铁路公司和其他公司团体及教育机构,给土地投机创造了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土地投机商大肆兼并土地,因此产生了一大批大土地所有者。农民的迅速分化也加快了土地集中的过程。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一些小农或因竞争力弱,或因债务,或因天灾人祸而破产,逐渐被大土地所有者和大农场主排挤,因而丧失土地,沦为雇佣劳动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