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工业化是如何向工业化转型的? 在关于从原工业化向工业化的转型的研究中,克里特等学者提出了原工业化向资本主 义工业化转型的前提条件是:1、在原工业化期间,一批有技术的手工业工人的广泛基 础形成。因为这个群体在人口学模式中的行为特征导致它的迅速发展;它构成劳动力的 蕴藏,出现了早期工厂的建立者,因此,造成家庭工业工人与工厂工业工人之间的巨大 裂缝,家庭工业工人为了变成工厂工人,仅仅勉强地放弃了“全家”作为生产单位-- 生产与消费相结合的结构。新的工厂师傅不得不适应严格的纪律,为了使工人们接受工 业生产模式的限制。 2、一群商人-制造业主、中间人和有时是小匠师企业主的产生,他们变成工业化的代 表,以他们在原工业化时期已积累起来的资本为背景。但外放式企业主或商人与工厂工 业企业主之间的差异必须强调,前者在流通领域运作,而后者是在生产领域活动。如果 外放者或商人进入生产领域和开始资本化它,他将在如此条件下,以致于当企业运行逆 向时,允许他从中撤出而没有什么大的损失。这说明为什么较大比例的新的工业企业主 不是来自商人-制造业主,而是来自农村中间阶层;或者来自小匠师-企业主群体,如西 里亭的较富裕的“织布业主”(clothiers)。早期工业企业主组成的社会基础不仅来自 作为外放者的商人,而且也来自更广泛意义的原始工业企业主。 3、考虑生产组织,外放式制度-虽然它比农村工业本身更古老-但无疑更进步。它联系 商业资本与生产领域,允许它从流通领域最有利之处管理商品生产。当小生产者在外放 式制度下被组织起来时,生产能够更适应于市场需求;需求的结构变化能够更迅速地被 吸收,技术的改善也能更容易实施。外放式企业主开始资本化生产领域,通过供应原材 料和生产工具和建立集中式手工工场为生产过程的开始与完成阶段,预先准备了资本主 义关系的一些重要因素。但他还未能脱离家庭经济,这个原工业化所建立的经济基础。 然而,也必须记住外放式企业主不能以坚定的一致性紧跟资本主义化的策略。以市场不 确定性的观点,他们不把所有的资本投于单一的生产,代之以他们采用“分散投资的政 策”,为了在危机的情况下其收入具有选择的余地。流通的过程拥有决定性的因素;只 有在管理原始工业系统的机构变得耗尽精力之后,它则减退为生产过程中的很小的因素 。 4、在原工业化期间,一种象征性的关系在农业地区与密集的工业地区之间发展着,除 了在那些原工业化与商品农业地区共存发展之外。当原工业化进步了,后者(指密集工 业地区)变成依靠周围的农业地区作为它们的粮食供应地。在这些周围地区的农业必然 变得更有效力,如果它们要适应原始工业地区的需求。当工业化已经开始时,一种发展 被引入--虽然不是完全的--但已变得有可能为食物需求的迅速扩大。 5、在原工业化的过程中,一个当地的、地区的、国内的和国际的市场网络得以发展。 原工业化作为一种群众生产系统的发展,不仅这样的市场与它们产生的需求为先决条件 ,而且原工业化也促使了它们的存在。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的上升,或以其它方法满足了 这种需求。农民的生产单位可能已变成一种适宜的因素。海外市场对于欧洲原始工业的 生产好象是不受限制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需求的趋势促使一种新生产制度崛起。 结语 自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首先对“工业革命”作出专题研究以来,“工业革命” 和“工业化”的研究成为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课题。涌现出大批研究成果与学者。1960 年代,这个课题的研究又形成热潮,其研究方向延伸到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 路,并将其与欧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研究;其研究领域也从经济政治史范畴扩充到社会 、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也就是在这轮新的研究热潮中,美国学者门德尔斯等人发现 ;工业化的研究中忽视了或低估了“工业革命”前及其过程中,农村家庭工业的发展和 占有重要的地位。门德尔斯以“原工业化理论”来分析这种经济形态,他指出:这意味 着:“在许多地方,工业化的过程开始之前”,而忽视了这一点不仅导致对工业革命以 前的经济社会结构的曲解,而且对工业革命本身的意义也会产生误解--即它如何改变 了这个世界,它如何对那些有关工业化的影响力的许多争论的认定,有时包含在它开始 之前的社会性质的论述(注:F.门德尔斯:《原工业化:理论和实践》,第八届国际经 济史年会“A”论题的总报告,第73-74页。)。原工业化理论在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 社会转化的研究中,不失为较有影响力的一种学说。尤其是研究者在探讨工业化过程中 ,对农村家庭工业的形态及其作用作了深入的研究。这些成果就有关工业资本主义的起 源问题,弥补了过去在这个课题上过分强调城市的缺陷。原工业化的研究延伸到东欧、 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并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兴趣。(注:F.贝林:《原工业化和殖民 前的南亚》,《过去与现在》第98期(1982年),第30-95页;E.梅尔顿:《原工业化, 农奴经济和农业社会结构:19世纪俄罗斯的两块地产》,《过去与现在》第115期(1987 年),第69-106页(E.Melton Proto-Industrialization,Serf Agriculture and Agrari an Social Structure:Two Estatesin 19th Century Rassia);门德尔斯:《原工业化 :理论和实践》,第八届国际经济史年会“A”论题的总报告,第82-84页,第91-92页 。) 克拉克逊说,原工业化理论对“关于工业革命的起源的讨论,尤其在论述工业资本主 义的起源”的问题的研究是一大贡献。(注:L.克拉克逊:《原工业化:工业化的第一 阶段?》,L.克拉克逊:《经济社会史研究》第9页。)的确,原工业化理论的提出,填 补了中世纪晚期农村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及其如何向近代工业资本主义转型的研究的缺乏 。尤其是对有关近代工业资本主义起源的两条道路的研究有所帮助。它有利于解决商业 资本主义如何向工业资本主义转化的问题的研究,即商业控制产业,尤其是大商人投资 设厂转化为产业资本的过程。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从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的过渡有 两条途径。生产者变成商人和资本家,而与农业的自然经济和中世纪城市工业的受行会 束缚的手工业相对立。……或者是商人支配生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 卷,第373-374页。)在原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乡村家庭工业的企业主,自身原是手工 业者或农村中间阶层转变为资本家的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这正是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 重要研究课题之内容。相信对该理论的深入探索,对我国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中国现代 化道路的研究有借鉴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