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关于法国的工业结构。传统的观点认为,法国产业结构陈旧落后,传统工业长期占 优势地位。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优势,它影响了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的采用,导致生产率 低下,阻碍了法国工业化的进程。《新论》则认为这一观点有失偏颇。法国的传统工业虽然 长期在比重上占有优势地位。但是一方面由于法国传统工业生产的都是附加值较高的高档消 费品,尽管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不高,但是生产率并不低。另一方面,由于法国工业结构的传 统工业和现代工业同步发展的“二元”特征--在传统工业中,中小企业的确占优势,然而 在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的现代工业中,大中型的企业则占明显优势,因此法国的工业结构只能 称之为大中小企业并存或者产业结构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性的工业结构特征不仅没有对法国 的工业化带来阻碍,恰恰相反,就法国的具体国情而言,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第三,关于法国农业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判断工业化是否实现的一个 重要标准就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产值是否超过农业产值,工业人口是否超过农业人口 。而在法国由于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长期居高不下,农业人 口仍然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如果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法国的工业化水平,无疑会认为,法 国 农业状况肯定会对工业化产生不利影响。《新论》则认为法国的农业和工业保持了长期协调 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农业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粮食、轻工原料和稳定的国内市场,从而避免 了经济上的大起大落,保证了法国经济相对持续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法国避免了像 英国一样的城乡巨变给农民和工人带来的穷困和痛苦,以更加人道的方式实现了工业化。 第四,关于法国银行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传统的观点往往指责法国的银行结构落后,货 币手段发展不充分,而且将大量资金投资海外,必然会引起国内工业发展资金的不足,影响 到法国工业化的整个发展进程。《新论》认为以往我国史学界关于法国金融业优先发展的说 法是混淆了金融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优先地位与金融业本身发展的实际。法国金融业本身的发 展的确比较陈旧和落后,长期无法适应工业投资的需求。但这并没有造成法国工业资金的不 足。因为法国工业资金的积累长期以来主要是依靠利润的再投入和合股经营等自我集资,对 银行的依赖很小。因此法国银行资本向海外大量投资并未对本国工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相反通过向国外的资本输出消化了国内多余的资本,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保证了法 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对俄国的资本输出对保持俄法同盟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 义。 第五,关于法国的交通和科技与工业化的关系。交通(主要是铁路运输)和科技作为影响工 业化进程的两大重要因素,历来受到工业化问题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因此法国的交通和科技 的落后也历来被看作是法国工业化道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新论》却认为法国的铁路建 设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的速度很快,并不亚于德国,其绝对长度在1890年也超过了英国 。另外,法国传统的水路和陆路交通与铁路交通互补,形成了法国相对先进的交通系统,成 为法国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动力。在科学技术方面,虽然法国在以煤、铁、蒸汽为基础的技术 的推广上存在不足,但这是法国的自然资源少、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等因素决定的。从整 体而言法国在19世纪也是世界上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一大批当时著名科学家,具有 明显的科技优势。在许多新兴工业中,法国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都相当迅速地引用了最新的 技术。 第六,关于法国的人口因素与工业化的关系。19世纪法国的人口增长相对其他工业化国家 ,速度明显缓慢。过去往往从劳动力和市场购买力的角度将法国人口缓慢增长的特点视为经 济严重受阻的重要原因。《新论》的作者却认为,法国人口的缓慢增长与法国经济增长的渐 进模式是相互适应的。在19世纪上半叶,法国并没有出现劳动力供给和市场需求的不足。而 到下半叶出现的人口稍显不足问题,则通过技术改造得到了解决,未对法国工业化的进程产 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第七,关于市场与法国工业化的关系。以往关于法国工业化进程的研究,忽视了法国的市 场特征与法国式工业化道路两者之间的关系。《新论》认为19世纪上半期,由于法国大革命 和拿破仑的大陆政策的影响,法国的殖民贸易和其他海外贸易受到了重创,在这种情况下, 法国的工业发展走了一条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道路。在国内依靠丰富的人力资源的购买优 势,大力发展周转快、利润高的传统消费资料的生产,并且通过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快铁 路建设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国家在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同时,也不放 弃海外市场,克服内外压力,尽力扩大海外贸易,为法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提供了充足的 市场 ,保证了法国工业化的顺利进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