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苏俄远东形势与日苏两国建交(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外国问题研究》 李树藩 参加讨论


    国际形势的变化,苏维埃俄国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斗争的胜利,终于使日本于1922年10月从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撤走了它的干涉军,35日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开进了这个城市。这一事态意味着帝国主义对苏俄远东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事实上的结束。于是,苏维埃俄国不仅宣布远东共和国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部份”,而且在这一地区(北库页岛除外)全部建立起了苏维埃政权。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布成立。对日苏两国的关系来说,它的意义在于:在外交上,日本今后只能以苏联政府为对手了;“一切问题的解决,都要以承认苏联政府为俄国正统政府为前提了”。
    当时,在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态度问题上,资本主义各国当权者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主张同苏联缔结协定、发展经济和政治关系;一种是企图继续组织武装干涉,期望苏联迅速崩溃。事实上,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大国因争夺销售市场、势力范围和殖民地,而使他们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出于利害的关系,在一致反苏的目标下,策略上也不能不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是经过战火考验的年轻苏维埃国家,其地位越来越巩固。这种有利的国际形势,使列宁亲手制定的和平外交政策,有了实现的契机。列宁在说明当时的形势时指出:“手执武器、为某一领导阶级的统治而相互进行公开斗争的两种力量的某种均势,即资产阶级社会、整个国际资产阶级与苏俄之间的均势,已无可争辩地来到了”(11)。
    对于日本来说,国际上,资本主义各国都在发展同苏联的经济贸易关系,寻求同苏联恢复或建立正常关系的机会。在国内,统治阶层发生了变动。这些,对于苏日关系朝着有利于建交方向的发展,是颇为有利的。当时,日本统治阶层中最富有侵略性的势力,即“二十一条”和吞并中国山东的积极倡导者、日本在苏联远东进行干涉的直接发动者,由于华盛顿会议的结果和武装干涉的破产,信誉扫地的离开了领导岗位,包括田中义一在内的一些人,此刻已被迫辞去大臣职位。另外一些人,包括在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时任外相的加藤友三郎,现在也认为非暂时改变一下策略不可。而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的日本民主运动则进一步高涨,争取普遍选举的运动在大规模的展开。高桥是清内阁试图制定“危险思想取缔法”的提案也被议会否决,从而导致他的内阁的辞职。1922年7月,日本共产党建立。此后“日本工人阶级、学生和其他民主阶层的居民的发动更加坚决和更加有组织了”。这些以工人阶级为首的民主力量的先进阶层,在日本武装干涉失败后,继续进行争取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和贸易关系的斗争。至于日本大资产阶级中的一部份,当然也在急待同苏联建立经济关系。
    上述情况,实际上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在国内统治弱化。日本学者小林幸男曾说道:“无论作为当时的日本执政集团,还是作为枢密院、贵族院的元老们,都痛感他们的绝对主义势力已走向危机,没有不被心悸亢进、动脉硬化症等所刺戟的”(12)
    美帝国主义正是利用日本国内统治的弱化和国际上的孤立地位,痛击它的竞争对手,拚命恢复它在中国东北,在南洋诸国的势力,以确定它在这里的独霸地位。须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日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发的财最大。战后,美国成了一流的帝国主义强国。同美国一样,日本垄断资本由于战时的有利条件,也取得了获得最大利润的特殊机会。因此尽管战后美英之间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代替了英德的对抗而居于首位,但它并未削弱在远东国际关系中起重要作用的美日对抗。在争夺太平洋斗争的新阶段中,美日矛盾最为复杂和尖锐。但是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在这一地区的势力已明显地在削弱。仅就日本在南洋地区的贸易一项为例:1920年日本在这里的贸易额为一亿八千万日元,到1923年则为九千七百万日元,几乎减少了一半。日本商品,特别是绢织品和生丝对美的输出也在急剧地减少。(13)
    日美关系越来越恶化。当时两国报纸都在宣染日美军事冲突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列宁曾经指出:决定俄国国际形势的矛盾之一“是美国和日本的竞争”(14)。曾经同俄国有些同盟关系的日本,现在面临美国的挑战,努力调整同苏维埃俄国的关系,是它试图摆脱困境的如意算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