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戴高乐主义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周荣耀 参加讨论

二、戴高乐主义的主要表现
    戴高乐主义与超级大国从1940年开始,为了法国的独立、完整和伟大,戴高乐主义就成了戴高乐领导下的“自由法国”处理同美国和苏联关系的基本原则。虽然那时候的戴高乐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美英苏这些大国都不算很了解戴高乐,更不用说了解戴高乐主义,但是通过几年战时同盟的合作,它们已经领略了戴高乐主义的精髓--为了法国的地位和利益,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战争结束以后,戴高乐像丘吉尔一样,很快退出了政治前台(注:1945年7月,正在参加波茨坦会议的丘吉尔因国内大选保守党失败失去首相位置提前回国;1946年1月,戴高乐因政党斗争政见不合宣布辞去临时政府总理职务。),但他对重大国际事务的评说并没有停止。在整整12年里,在对联合国,对北大西洋公约,对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煤钢共同体,对欧洲防务共同体,还有对朝鲜战争、苏伊士战争、印度支那战争、阿尔及利亚战争,以及对罗马条约的评说中,戴高乐主义进一步得到完善;也正是在这些年里,戴高乐通过著书立说,将战前就在脑海中孕育、战争期间萌芽并加以实践的看法,经过总结、归纳、提高,给后人展示了一个可以称之为“戴高乐主义”的政策纲领,并成了他1958年第二次执政时期所有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从1958年开始,正是这样一个以戴高乐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法国,使得所有在战时同戴高乐打过交道的盟国都忐忑不安。
    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认为,1958年的世界局势与战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时已大不相同了。第一,战后初期由于欧洲国家自身力量的削弱,整个西方都害怕苏联进一步向西欧扩张势力,而西欧国家单凭自己的力量不足以阻挡苏联可能的军事进攻。于是,美国在欧洲的存在和帮助就成为必要的依靠了,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是这种局势的必然产物。10年以后的今天,苏联进攻西欧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因为西方国家已经发展强大起来,苏联的共产主义在发展起来的西方社会已没有什么吸引力,更何况在他控制的地区麻烦已经不少。与其说苏联担心欧洲,不如说它更关注亚洲的中国。第二,对国家安全起保证作用的手段也大不一样了。战后初期,只有美国拥有原子弹,所以欧洲盟国觉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个保障。可现在,苏联同样拥有摧毁对方的手段。根据两次世界大战美国迟迟不愿出兵欧洲的历史经验,不能设想美国会冒自己被摧毁的风险用核武器来保护欧洲。相反,美苏为了自己的利益,却完全可能在他们控制的地区使用核武器。“既然保护作用令人怀疑,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保护者呢?”第三,如果说战后初期西欧国家对美国的依赖是有益的话,它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美国有权支配盟国,控制盟国的防务、政治甚至领土的结果,使西欧国家屈服于它。可是,现在西欧国家,特别是法国的“国际作用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它要求独立自主,要求掌握威慑敌人的现代化军事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安全。
    正是在这种对客观局势分析的基础上,戴高乐为法国拟定了行动计划。他说道:因此我计划使法国脱离美国指挥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当然不是脱离仍可作为最后预防手段的大西洋联盟;同东方集团中的每个国家,首先是俄国,建立旨在缓和的关系,接着是谅解和合作关系;一旦时机成熟,同中国也是如此;最后,要建立一支独立核力量,使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不受回击的情况下进攻我们。但是,这条道路我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每个阶段都要与总的发展趋势相适应,还要注意不要伤及法国传统的友谊(注:夏尔·戴高乐:《希望回忆录》(Charles de Gaulle,Mémoires d'Espoir)第1卷,普隆出版社1971年版,第218页。)。
    1958年9月17日,戴高乐以法国政府首脑的身份给艾森豪威尔总统和麦克米伦首相写了一份备忘录,正式以外交途径向美英两国阐述了法国的立场(注:法文mémorandum,指外交文书中的备忘录,也有通牒、照会的意思。)。在这份9月24日发出的备忘录里,戴高乐明确要求改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机构,建立一个由美英法三国组成的领导机构,而且法国政府认为这个机构是不可缺少的,否则法国将不参加任何发展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工作,或者将依照这个公约的第12条,保留要求修改公约或者退出该组织的权利(注:备忘录见让·拉古杜尔:《戴高乐》(Jean Lacouture,De Gaulle,Ⅱ)第2卷,巴黎瑟伊出版社1985年版,第639-640页。戴高乐研究所:《希望》(L'Institut Charles de Gaulle,Espoir)1976年第15期,第2页。)。在美英拒绝了法国的要求之后,戴高乐一步 不让地按计划行事了。
    1959年3月,法国宣布,法国地中海舰队不再受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指挥。6月,法国拒绝在自己的国土上储存美国核武器,美国被迫将驻法国的核轰炸机撤往英国和西德。1960年2月,法国试爆原子弹成功。5月,法国拒绝将空防系统纳入北约军事一体化。1961年5月肯尼迪访法期间,提出将美国配备“北极星”导弹的核潜艇调派北约,以换取法国停止核试验,遭到拒绝。1963年1月,戴高乐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拒绝参加1962年底美英“拿骚会谈”建议组建的北约“多边核力量”,认为把法国的军事手段并入受外国人指挥的多边核力量,与法国的防务政策原则背道而驰。6月,法国宣布法国大西洋舰队在战时不再“自动”归北约指挥,并收回北约对法国飞机中队的指挥权。8月,法国同中国一起,抵制了美英苏三国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戴高乐认为,如果同意美苏永远垄断核武器,“将使世界上又建立起新的霸权”。1964-1965年,法国撤回了在北约海军司令部任职的军官,拒绝参加北约军事演习。1966年10月,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委员会,只留下一个联络使团。北约理事会及其机构和设施,在法国规定并不肯更改的期限内,从巴黎迁往布鲁塞尔。
    法国在戴高乐主义的指导下针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核垄断发起的冲击,显而易见,主要是针对美国而来的。因为在戴高乐看来,由于美国的盟主地位以及它所奉行的霸权政策,法国在联盟中有一种压抑感。在现有的联盟内部关系下,法国要实现戴高乐主义的目标和理想,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美国的盟主地位,美国的霸道,已成了法国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大国地位的主要障碍。法国只有冲破这种束缚,才有可能顺利推行戴高乐主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