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从知识经济学的视角看《新青年》启蒙情怀的生成(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州学刊》 张宝明 参加讨论

1919年底和1920年的加速分化,无疑要归结为陈独秀“无依无靠”的一种愤懑选择。这个选择说得雅一些就是“经济”,说得俗一点就是“饭碗”。陈独秀在北京大学学校评议会遭到非议后的解聘,无疑成为他向外转的内因。我们可以从陈独秀离职前后的收入差距中找到确凿的根据,以证明当事人心理何以如此不平衡。与陈独秀当年入主北京大学前夕相比,主编的失落是不言而喻的。尽管主编当时一再推辞,但“三百元”的薪水又是多么令人羡慕!不过,《新青年》也是蒸蒸日上:“现金二十万元”,固定资产“三十余万元”,这是一个有实力的文化产业。加上“学长”入股《新青年》,“月薪”加“夜草”,优裕有余,十足的小康生活。比起他前几年协助章士钊办《甲寅杂志》时食不果腹、“静待饿死”的生活有天壤之别。对此,同仁也是理解的。譬如,胡适即使是在谈到《新青年》“色彩”和“上海--北京”编辑权问题上也是网开一面,对其营业额一事深表关注。在谈到关于“第三个办法”时,胡适说:“《新青年》……暂时停办……与‘新青年社’的营业似有妨碍,故不如前两法。”(注:水如:《陈独秀书信集》,新华出版社,1987年,第252、294页。)将(新青年)“社”与(编辑)“部”分开,不但显示了胡适的“城府”,而且也说明胡适们对这个“营业”也很在意,只是“君子不言利”的传统心理作祟,只愿“争权”,不愿意明着“夺利”而已。后来陈独秀离开上海又赴广州,一个重要的主导就是要再度寻求“月薪”。陈炯明多次邀请陈独秀去广东主持教育事务,但直到1920年年底有了陈炯明“保证决以全省收入十分之一以上为教育经费”(注:《民国日报》,1920年12月18日。),陈独秀这才决定应聘。有“后知”评价说:“陈独秀不务虚名,既要教育的行政大权,又要财权,想在教育改革方面施展他的抱负,干出一番事业来。”(注:任建树:《陈独秀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第224页。)毕竟,陈独秀对“财权”的认识是刻骨铭心的。要知道,他在临行广州之前,已经开始在胡适等同仁面前叫苦不迭了:“弟在此月用编辑部薪水百元,到粤后如有收入,此款即归望道先生用,因为编辑事很多,望道境遇又不佳,不支薪水似乎不好。”(注:《胡适来往书信选》(上),中华书局,1986年,第116页。)这里,一是反映了同仁们以前共事时“亲兄弟明算账”的原则;二是说明“新青年社”的基金与同仁们多少还有共同隶属关系;三是基金有向陌生编辑(对北京同仁来说)诸如陈望道、李汉俊、李达、沈雁冰身上倾斜的倾向。
    凡此种种,再次印证了《新青年》作为一代名刊也难以留存于真空,清谈那些“纯”而又“纯”的启蒙文化,传播那些“纯”而又“纯”的启蒙思想种子。
    如同任何一个时代的思想家和舆论家都有过的精神事业历程一样,《新青年》的主编和同仁是在追求思想自由目标的同时履行着“经济自由”的神圣职责。言其神圣,是因为:“经济自由是一切其他自由的保障……这种体制满足了人们形形色色的愿望,不论这些愿望多么琐碎,多么粗俗。”更何况《新青年》启蒙先贤们追求的“愿望”使命呢?在这一意义上论说《新青年》思想文化启蒙的前提--经济自由或说市场意识,不但不是对《新青年》先驱的贬低,相反却是更为深层的肯定。毕竟,“人权”(五四时期《新青年》上最为强亮的音符)是以“财产权”和“经济自由”为依托的。(注:刘军宁:《市场经济与有限政府》,《共和·民主·宪政》,三联书店,1998年12月。)
    不过,同时我们也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说当初《新青年》的主编是为了糊口,有浓重的经济成分在的话,那么当其由“穷”经营为“达”的状态时,他们就不再是“独善其身”的“兼济天下”者了。从“同伙”到“同仁”再到“同志”,他们的启蒙志向愈来愈浓缩,由开始的基本需要到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新青年》“浇铸”成名牌之后除却“物质的股份制”还多了一抹“精神股份制”色彩。
    是的,《新青年》的影响力来自于知识理想和经营阵地的舟车两轮。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现实的教训。惟其如此,知识分子的启蒙精神才不会失落,自由思考的启蒙才能香火不断,薪尽火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