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考古领域科技发展的几点思考(4)
多年来,科技史专家与文物考古专家合作,开展了大量与古代金属相关的研究工作,已在中国早期铜器起源、商周青铜冶铸技术、铜器表面工艺技术、生铁与生铁制钢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国内冶金考古从总体上呈现出如下趋势:第一,高科技手段在金属文物的检测分析及矿冶遗址的现场调查分析方面的运用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文物的科学研究逐渐成为挖掘各种内在信息的主要路径;第二,对传统金属工艺和古矿冶遗址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将成为该领域新的重要发展方向。 除上述所列主要研究外,还有多种分析方法在考古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和自然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被引入考古研究中来。考古学的研究越来越向着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向发展,一些重大的考古学问题的解决无一不需要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启动就是考古学和历史学、古文献学、甲骨研究、天文学以及碳十四测年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重要且有益的尝试,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指南针计划”的实施是更大范围的学科交叉与合作。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成为考古学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六 公众考古及实验考古中的现代科技 注重考古发掘、保护和复原展示,积极开展实验考古研究,推动公众考古的发展,是国外发达国家考古学的真实写照。如日本古代制铁研究会(日本たたら研究会)是研究古代冶铁生产的学术组织,其会员对日本古代炼铁技术进行的系统调查与考古发掘,并对中国和韩国等古代冶铁遗址进行考察。根据这些考古资料,组织完成多次冶铁实验考古研究。从矿石、燃料、鼓风、炉型结果、冶炼流程等多方面,完全按照古代技术状况进行模拟,以研究古代的技术信息,完成多种形式的公众展示,取得较好的学术和社会效果。 中国考古学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始终倡导为历史、为人民的价值观。1984年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考古学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它同各门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互相渗透。”“二是它要面向社会。就是面向人民群众,面向未来。”1987年又指出“考古不再是少数人的专业,它将越来越大众化,真正成为人民的事业”。所以以文物的发现、保护、利用、传播为核心的一系列实践性公众考古学活动,与西方公众考古学理念是一致的。最近几年,考古界开展的公众考古活动较多,并成立公众考古研究机构,召开相关学术会议,取得较好效果。 目前,国内考古学界公众考古的主动意识有明显增强,公众考古实践活动在不同层面、不同地域广泛开展,但有关公众考古理论上的探讨却开展得不多,有关展示、公众宣传等技术方法上还有些滞后。2009年末,因安阳西高穴东汉大墓考古成果的发布,引起关于“曹操墓”真假的争论,则充分体现了公众兴趣和我们对此的准备不足。尽管这一事件的出现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但对于考古界来讲,面对缺乏专业训练的公众,需要让他们知其然,更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要把考古发掘中的困惑、思考和论证过程,用普及专业知识的方法引导公众的认知。当然,如果有好的技术方法和展示手段为支撑,将是最好不过的。 七 我国考古领域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科学技术在国内文化遗产评估与管理、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整理、实验室研究和公众推广等各个环节均得到广泛应用,对提高田野考古工作水平、促进考古学科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无损勘探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得到推广;标准化建设得到加强;田野考古装备得到更新;考古发掘记录、测绘和样品采集技术得以规范化和提高;多种理化检测分析方法更加先进;基础数据采集手段多样化;文化遗产管理和公众推广水平得以提高。但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工作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需引起充分重视。 考古调查与发掘方面:国内的许多技术装备,如高精度GPS的应用、三维激光扫描等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大遗址的控制测量等方面有较多应用,然而在田野考古取样和记录方面,国内发展还相对滞后。更重要的是国内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大量是抢救性质的,发掘工期紧,工作任务量大,导致发掘过程草率,测绘和记录方式简单,大量样本被丢弃,制约了我国田野考古发掘的深入发展。 田野考古资料整理:多停留在传统的类型学分期排队的层次上,少有深入、全面、系统的整理工作。更有甚者,一些抢救性的发掘项目对发掘出土的考古资料敷衍了事,仅发表一些代表性的文物标本,大量被发掘出来的重要信息在室内整理阶段又被丢弃,或者干脆对发掘出土的文物资料不做整理。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国内田野考古发掘水平的进步。新《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吸收国外田野考古资料整理成功经验,对此有专门规定,可望解决这一问题。 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在现实工作中严重脱节,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尤其是目前考古发掘依然是以配合基本建设为主的形式下,形势更为严峻。即使理想的主动性的考古发掘,其过程也是不可复原的。所以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亟需加强。 考古资料的实验室分析:最重要的问题仍然在于考古研究与实验室分析之间的脱节问题。虽然近年来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也有越来越多的考古遗址发掘开始注意获取包括动植物、环境生态、生业经济等方面的样品,制定工作手册和规范,并尝试对田野考古发掘记录进行数字化,但整体来讲,这些工作缺乏系统性,科技考古人员少有下田野,缺乏有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研究。 基础性研究工作尚需加强。尽管碳十四和释光测年技术、生物考古、环境考古、陶瓷和冶金考古等研究领域取得较大进展和突破,但原始性创新较少,研究方法需要集成创新。考古学研究涉及到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只要不断有新的方法和手段被开发用于研究现代社会,就有被考古学研究所应用的可能性。考古学的研究越来越向着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向发展,一些重大的考古学问题的解决无一不需要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成为考古学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这需要在研究方法上进行集成创新。 开展文化遗产管理、公众考古所需技术与装备需要较大发展,在虚拟现实、数据库、网络、空间技术与古人类遗址和环境重建等方面均需加强应用研究。实验考古学研究薄弱。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