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地理因素在印度历史发展中的作用(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中师院学报》 涂厚善 参加讨论

三、地理因素对印度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地理环境既然对印度历史有多方面的影响,它对印度社会历史的发展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我们认为,首先,它不起决定的作用。因为,如果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地理条件变化了,印度的社会性质也要跟着起变化。反之,如果地理条件不变,社会性质就不应变化。我们来看印度的情况。印度的地理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自然界本身的变化,如在人类出现以后有冰河期的变迁、地震的发生、地壳的升降、河流的改道等等。一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变化,如焚烧、砍伐树木逐步造成森林的消失,挖水井、开沟渠使沙漠变为良田等。前者的变化是人力无法控制的,往往破坏性很大,造成生命财产的掼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是逃避、如冰河时代的南下,就是在灾祸过去再重整家园、如印度河流域城市有七次重建。后一种变化又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人们还认识不到自己的行动对自然界带来的较远的影响;因而只顾眼前利益,焚烧树木作为燃料,砍伐树木;把森林开为耕地,但却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水土流失,气候变得干燥。一度兴盛的印度河文明的荒废,这种地理条件的变化可能是原因之一。一种是兴修水利,解决干旱;又修筑道路桥梁便于往来。如孔雀王朝时修建和维护大道,建造大量沟渠水埧等,社会经济就能得到发展。但是,这些变化都没有决定印度社会性质的演变。例如自然界变化较大的原始时代,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确实也很大,有的人群在大自然的变革中由于不适应而遭到灭绝。但生存下来的人群仍然过着原始公社的生活。进入阶级社会后的三、四千年中,印度的地理条件没有很大的变化,但印度社会却经历了孔雀王朝的奴隶制帝国、笈多王朝的封建制帝国、英国统治的殖民地时期直到印度的独立这一系列的变化。由此可见,不能说地理条件决定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其次,如果说地理条件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那么,良好的自然条件必然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着进步的社会制度。也就是说,自然条件的优劣决定了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事实好像也是这样,如富庶的恆河流域中下游一带早已进入奴隶制社会,而德干高原的山地和森林地区却仍然是原始部落。但是,这里得先指出自然条件的优劣是要看人们的生活需要与生产能力来决定。原始时代人们需要的是食物,最初是使用石器,过着采集、狩猎生活。这一时期{K514104.JPG}芥丛生、缺乏石料的恆河平原就不是良好的自然条件了。直到有了铁器和农业以后,经过人工开垦后的恆河流域,由于有着土壤的肥力,才成为了优越的地理环境。因此,这已经是经过人工劳动改造过的自然条件在起作用了。到了近代科技生产发展,需要的是钢铁、煤炭等工业原料和水力资源等。有这些富源的地方,人们又有能力开发和利用,当然就是良好的自然条件。因此,这里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而不是单纯的地理条件。
    另一方面,单纯的地理条件即使再好,也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只提供剩余劳动的可能性,从而只提供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可能性,而绝不能提供它的现实性。”如印度有些原始部落“田地由血缘亲属共同耕种,收获时,各取一年给养所需之量,烧毁其余,免得人们懒散,无事可做。”他们就是这样处理剩余产品。只有出现了私有制,生产关系有了变化,剥削剩余劳动才成为现实。因此,自然条件并不决定社会制度。可是,有人对这一论点提出反驳。他们说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东方各民族(包括印度)没有达到土地私有制,“主要是由于气候和土壤的性质,特别是由于大沙漠地带,这个地带从撒哈拉经过阿拉伯、波斯、印度和鞑靼直到亚洲高原的最高地区。”这不是明显地说自然条件对社会制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吗?这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的曲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意是说,由于印度的自然条件的特点,经营农业必须要有人工灌溉。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文明程度太低”,个体经营无能为力,必须依靠公社、省或中央政府来办理。因此,就维护了公社所有制,阻碍了它向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不是自然条件决定了印度不能有土地私有制,而是它起了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
    地理条件是否决定中央集权专制呢?人们往往认为印度的自然条件决定农业需要人工灌溉,大规模的灌溉设施又要中央政府来经管,这就决定了中央集权专制制度。这完全是表面的联系。因为人工灌溉是印度人在经营农业中和旱涝灾害作斗争的结果,而专制制度则是在阶级斗争中统治阶级对人民所采取的一种统治形式,二者之间完全没有必然的联系。在印度经营农业需要人工灌溉,不论在什么制度下都是如此。列国时代的共和制城邦中,农田水利不是照样进行吗?在地方各自为政的时期,农业灌溉就不是在中央集权专制政府下进行。另一方面,专制政府也不一定就经管人工灌溉。如像马克思所指出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统治是“在亚洲式的专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欧洲式的专制”,它只顾掠夺和统治,不管人工灌溉。还有没有人工灌溉的国家(如古代罗马、近代英法等国)也都有专制制度。由此可见,自然条件要求的人工灌溉并不决定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
    地理环境对印度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呢?由于印度自然条件的差异影响了各地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因此,不能一概而论。这里先就印度历史发展的主要中心地区(恆河流域及沿海平源地区)来说,这里的地理环境对印度历史的发展在人类文化初期起过促进作用,而在较高的发展阶段则又起阻碍的作用。因为在文化初期,人们生活需要以衣食为主,印度适于农业地区的自然条件比古代希腊罗马优越,如印度河流域在使用铜器,青铜器条件下,恆河流域在使用铁器时,就能取得剩余产品,进入阶级社会。前者比希腊罗马约早一千几百年,后者也早一、二世纪。恆河流域还有利于航运,对古代印度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大帝国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这一切都可以说是地理环境促进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不过,由于印度自然条件要求灌溉农业,最初曾经经营水利的农村公社延续了下来(农村公社残存的原因还有很多,这里仅就地理方面来看),障碍了生产关系向私有制的转化,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到了较高的发展阶段,农村公社组织更趋严密,生产范围仅限于自给自足、农业和手工业结合在一起,最顽强地保持传统的生产方式。这样,由于灌溉农业需要保存下来的农村公社就成为印度社会发展停滞的重要原因。农村公社与外界很少联系,造成道路缺少,而自然条件的阻隔,交通的困难,又使公社的孤立状态长久存在下去,地理环境在这方面对印度社会的发展就起了延缓的作用。
    就印度其他地区来说,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印度各地区经济利益、文化传统各不相同,政治上四分五裂,影响了印度经济的发展,也起了延缓社会发展的作用。
    直到近代,英国殖民主义者用武力统一了印度各地,又用电报、铁路解决了交通联系的困难,轮船发展了海外航运,使印度摆脱了孤立状态。另一方面,不列颠的蒸汽和科学在印度全境把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彻底摧毁了,破坏了农村公社,因而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对生产力的束缚。由铁路带来现代工业,印度的面貌改观了。可是文明的英国人追求的只是从印度居民的血液中榨取黄金。印度物质世界的一切变化既不给印度人民带来自由,也不曾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由此可以看到,要使地理环境完全受人们利用,使它充分发挥促进或加速社会发展的作用,克服它的不利方面,仅靠生产力的发展还是不够的,要使人民真正受益,社会迅速进步,关键还在于由人民掌握生产力。人民取得政权后,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物质生产,自然力才能充分用来为人类谋福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