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鲜的渤海史研究也很令人瞩目,几十年来,一些学者也在不断更新和补充他们的观点和论据。在50年代,汉城大学国史研究会编写的共750页的《国史概说》只在第4章第5节“高句丽的灭亡和新罗半岛的统一”之后加了千字左右的“附渤海”,说“大祚荣进入天门岑歼李楷固军,向东进入粟末靺鞨部,在东牟山筑城扼守。于是高句丽遗民和靺鞨部众陆续归顺。”并认为“渤海国建立在满洲之一隅,一般说来,它尚无高度的文化传统,但因其建国者及统治阶级是高句丽遗民,故作为曾经是高句丽灿烂文化的建设者,是有足够的文化接受能力的。加之在迁徙到营州后直接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建国后利用各种机会,派学生入唐留学,专门吸收唐文化,因而文运发达,被人称为‘海东盛国’。” 南朝鲜历史学界元老李丙焘在50年代后期发表的《国史大观》上对渤海作了非常简短的阐述。书中写道:“与半岛的统一国家相对应的,是满洲大陆上在高句丽灭亡之后30余年出现的一支新的力量。这就是高句丽遗民与原归其所辖的粟末靺鞨联合建立的渤海国。粟末部和黑水靺鞨都是靺鞨部中最强的民族。换言之,渤海可以说是古肃慎族的后代和古{K5C602.JPG}貊族的一支即高句丽遗民的结合,其上层统治阶级的核心实际是高句丽人,因而也可称之为高句丽的复活。” 在70年代前期曾发行八版的《韩国通史》上,作者虽把渤海史列为章节,但篇幅有限,叙述一共不足3页。书中提到公元7世纪末,大同江以北“广阔的高句丽故地”“过去在高句丽统治之下,但其居民大部分是靺鞨族”,作者还说“随着渤海的灭亡,满洲从此从我们民族的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70年代末,南朝鲜“国史编纂委员会”撰写的多卷本《韩国史》,把渤海专列一章进行较为详细的叙述。以“渤海的建立及其文化”命题的第1编第2章共49页。作者认为“大祚荣以及参与渤海建国者绝非靺鞨,显然是原来的高句丽系。但渤海又绝不是仅靠高句丽遗民建立的。它在营州脱离唐的势力时,已经和靺鞨酋长乞四比羽取联合行动。……从唐朝企图以武力镇压来看,参加渤海建国的靺鞨族的力量绝不可小看。” 南朝鲜研究渤海史的著名学者李龙范在1981年发表的论文说渤海国“完全没有自己的历史记载”,“有关的基本史料是《新唐书·渤海传》,传说它是参考了已失传的张建章《渤海国记》写成的”。李龙范认为,“通过对遗迹踏查和发掘,使缺少的史料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补充,过去从文献上不得而知的渤海文化的内容也逐渐被揭示出来。它显然是高句丽文化的延续或并存,这就使我们的前人想把渤海史纳入本国史体系的想法有了希望。” 曾在1990年发表过专著《渤海·渤海人》的南朝鲜徐炳国主张,今后渤海史研究应以朝鲜半岛上的学者为“主导”,“将研究成果积极地介绍给外国学者,从而赢得国际同情,以正历史”。他认为:“渤海的统治集团显然是由高句丽遗民构成。但过去,中国、南北朝鲜、日本和苏联等国都是在封闭状态下进行研究,各自采取了有利于自己的立场把握历史,看法上必然有很大差异。” 朝鲜史学家研究渤海史的指导思想朝鲜北方史学界在研究渤海史的过程中,首先忠实地贯彻了金日成关于历史研究的原则性指示。《朝鲜全史》第5 卷“高句丽遗民轰轰烈烈的复国斗争”一节引用了金日成的如下指示:“……我国人民是不屈不挠地同外来侵略者进行斗争,维护了民族尊严的有强烈爱国心的民族。”(17)金日成在批判历史研究中的民族虚无主义时说:“朝鲜民族的历史历经五千年漫长的岁月,它是通过长期创造的文化遗产传下来的。”(18)“否认历史事实,认为朝鲜民族过去什么都干不了,这是虚无主义。这样就不可能在人们当中提高民族自尊心,也不利于鼓舞我国人民的革命气慨。这样说并不是要去夸大过去的史实。重要的在于正确评价历史事实,使我们的下一代得到正确的认识。” 关于渤海史研究,金日成和金正日也有具体的指示,它们已经成为朝鲜史学家研究第海史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作为继承高句丽的一个国家,渤海在7世纪末至10世纪初立国期间, 对朝鲜的历史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 “渤海是高句丽遗民在高句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强大的主权国家,它继承和发展了高句丽的文化,它在抵御北方各国对朝鲜的屡次侵犯,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安全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