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战后国际关系史的分期问题(3)
正如上面所述,苏联随着它实力的增强,越来越猖狂地向全世界各个地区渗透扩张,同美国展开全球性的争夺。世界终于从一霸发展到美苏争霸。当时美国处于较被动的地位,故出现苏攻美守的态势。 苏联全球战略计划一改从维护雅尔塔体系为突破雅尔塔体系。它以美国为主要对手,以欧洲为争夺重点。从中东、非洲侧翼包抄欧洲;以非洲、太平洋地区为重要战略区,使东西两线互相策应。1975年苏联利用雇佣军武装干涉安哥拉;1977年,利用雇佣军入侵扎伊尔;1977年底到1978年初,插手非洲之角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之战。在亚洲,1977年,苏联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1978年,在南也门策动政变,扶植亲苏势力,谋取军事基地;1979年12月对阿富汗悍然实行直接军事占领,加紧推行其南下波斯湾的战略等等。 总之,1972年至1981年,苏联对外扩张气焰嚣张,咄咄逼人。 第二阶段:1981-1985年。 美苏争霸的态势是互有攻守,处于僵持状态。 苏联的全球扩张政策,给自己背上了包袱。出兵阿富汗后一直未能控制阿富汗的局势,战局旷日持久,财政不堪负担,陷于阿富汗之战而不能自拔。同时,彻底暴露了苏联的扩张面目,遭到全世界的谴责,其孤立处境前所未有。 70年代以后,苏联军费每年递增5%左右,接近和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它在阿富汗、越南、非洲等一些国家身上,每年至少花费一百多亿美元;加之,经济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其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慢,生产效率越来越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此外,它还面临三方面的挑战:同美国进行新的一轮军备竞赛、新的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等。 苏联面临国内外困境是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必然结果,致使它的对外扩张不得不有所收敛,开始侧重于巩固既得的阵地。 但是,美国决不会等闲视之,它正利用苏联的困境,重振旗鼓,加紧同苏联的争夺。 1981年美国里根总统上台,他在集中抓国内经济问题的同时,在外交战略上也进行了一些重大调整,对苏联实行新遏制战略。 里根扬言要把苏维埃和共产主义一遭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要促进苏维埃制度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方向逐步演变;加强在第三世界同苏联的争夺,以进攻的态势敦促苏联收缩;对苏联采取严厉的经济制裁措施;提出“重振国威”、“重新武装美国”的口号,夺取对苏联的军事优势,尤其是核优势和空间军事优势,并借此拖垮苏联经济。 里根政府不惜花费巨额资金,用于军备竞赛,美国国防预算平均增长9.5%,1984年至1988年的财政年度的五年内军费总额达到1万6千亿美元。 八十年代上半期美苏争夺激烈和紧张,但也有一定限度,避免军事上的直接相撞。即所谓对抗不失去控制,对话不放弃争夺。双方都力图在此过程中谋取优势。 在欧洲地区,矛盾的焦点主要是争夺核优势,双方的目的都是为了限制对方,发展自己,谋取战略核优势,争夺对欧洲地区的控制权为此断断续续地进行着战略核武器的谈判。 在中东波斯湾地区,美国建立美以(色列)战略合作。1982年美国纵容以色列大举进攻黎巴嫩,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黎巴嫩的军事力量给了严重的打击,苏联也不示弱,它积极支持叙利亚对抗美国和以色列,向其提供先进军事武器及军事援助,还发展了同伊拉克的关系,注意改善和伊朗的关系。1984年7 月上旬苏联与埃及恢复了正常外交关系,互派大使,等等。 在亚太地区,苏美双方竞相加强军事力量,但美国处境稍好,加强美、日、南朝鲜的军事合作体制;苏联包袱沉重,处境孤立。 在中南美洲,苏联无力加强活动。美国则展开强大的攻势。它支持萨尔瓦多政府镇压游击队;支持尼加拉瓜游击队反对政府;1983年10月,美国甚至出兵占领格林纳达,里根政府还对中美洲实施庞大的援助计划,以巩固和加强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势力和影响。 在南部非洲,苏联在70年代加紧对该地区扩张渗透,夺取了一些阵地。80年代以来,美国利用苏联无暇顾及,不断发动攻势,增加经援、军援,积极进行外交活动,使美国影响不断上升。 第三阶段:1985年-1990年 战后40多年来,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经过本身和相互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至此,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苏较量结果,苏联明显处于劣势,美国的国际地位也已今非昔比,西欧国家已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地位增强,最终导致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他上台时, 苏联正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不久,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它的改革与新思维。他认为“人类利益高于阶级利益”,“对外政策不应成为意识形态化的领域”,世界已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统一”,苏联的国际政策“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取决于国内政策”,而“苏联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决定了苏共的国际战略。”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