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要实现其统一天下的既定目标,主要有两个战略方向,一是东进,出崤、函进攻三晋,直取中原,控制战略要地,切断诸侯间的联系,进而兼并六国。一是南下攻楚,解除侧后隐患,尔后迂回中原,统一天下。为此,秦国在攻伐韩、魏、赵进展不大的情况下,调整战略方向,派司马错大举攻楚,得手之后,又派遣白起率秦军攻下楚都郢城,迫使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至此,秦国的势力延伸到长江中游、汉水流域,统一的态势更为有利。 秦昭王时期的这些成果是在其舅父魏冉的主持下取得的。魏冉是秦昭王之母宣太后的弟弟,也是秦昭王得以继位的靠山,他先后五次任秦相,主持朝政达25年之久。但魏冉并无一统天下的长远目标,仅将对外用兵作为巩固自己政治地位的手段。由此可见,一方面秦统一天下的时机正趋于成熟,另一方面由于权相个人意志的干扰,而不能使有利的战略条件在统一大业实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个矛盾使秦统一天下的征程此时已面临得失成败的十字路口。而范雎在《客卿对》中构筑的统一方略的提出,则解决了这个复杂的矛盾,在统一大业往何处去的关键时刻,指点了正确的前进方向,确保这一事业不致中途而废。 《客卿对》是一个系统严密的统一大业中期战略预案,它的核心内容是远交而近攻。在该方案中,范雎向秦昭王指出,秦国据地利之便,国富兵强,已拥有了统一天下的战略优势:“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民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此王者之民也。王并此二者而有之。夫以秦卒之勇,车骑之众,以治诸侯,譬若施韩卢而搏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也。”[13](卷79《范雎蔡泽列传》) 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秦国“至今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这实在是令人不能接受的事实。而秦之所以迟迟不能成就一统天下的大业,其根本原因在于“群臣莫当其位”,即执掌实权的穰侯魏冉不是忠心耿耿地为秦国谋取长远利益,而只是关心个人的得失,他所制定的攻伐政策,如越过韩、魏攻打齐国,就完全不符合秦国统一天下这最为重要的战略利益。另外“大王之计有所失也”,秦昭王本人也没有对统一大业作通盘考虑,并制定出合适的战略预案。 现在范雎把自己的战略构想向秦昭王和盘托出了,指明秦统一天下的唯一正确道路,乃是“远交而近攻”。理由是当时天下形势已越来越有利于秦国兼并关东六国,可以说是到了收功之时,所以战略方案必须切实可行,“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则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谬乎”[13](卷79《范雎蔡泽列传》)?范雎强调,这一战略有其可行性。其一,与秦相邻的韩、赵、魏三国地处天下中枢,“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因可虏也”[13](卷79《范雎蔡泽列传》)。所以兼并韩、魏是日后统一天下的关键,其他问题可因之迎刃而解。针对秦昭王暂时不忍舍弃秦韩联盟的顾虑,范雎认为“秦韩之地形,相错如锈。秦之有韩也,譬如木之有蠹也,人之有心腹之病也。天下无变则已,天下有变,其为秦患者孰大于韩乎?王不如收韩”[13](卷79《范雎蔡泽列传》)。即联盟靠的是同利而合,利尽而分,秦与韩的地缘关系,使双方的冲突不可避免。其二,远交近攻要以夺得土地和人口为主,“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13](卷79《范雎蔡泽列传》)。即夺取土地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并举。而近攻韩、魏,正是秦国既夺占其地又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唯一正确途径。 克劳塞维茨说过,通过战斗和会战消灭敌军,是达成战略目标的真正重心。在范雎拟定的这份战略预案中,他不仅提出了“远交近攻”的会战目标,也提出了达成这一战略目标的具体方法步骤。即首先要利用外交与军事威慑,迫使地处中央地带的韩、魏与秦结好,控制这两国,然后威逼楚、赵,使楚、赵屈服,进而威慑距离最远的齐国。齐国依附之后,再放手兼并韩、魏两国国土。而韩、魏两国相较,则应先取韩国,“王卑辞重币以事之;不可,则割地而赂之;不可,因举兵而伐之”[13](卷79《范雎蔡泽列传》)。在此基础上,再次第攻取其他各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秦昭王对范雎这一统一战略预案至为推崇,明确表示“寡人敬闻命矣”,彻底修正了魏冉等人的战略方案,并拜范雎为客卿,主持军事谋划和兼并事宜,而且很快将范雎的战略谋划付诸实施,“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今河南武陟)。后二岁,拔邢丘(今河南温县)”[13](卷79《范雎蔡泽列传》)。 被恩格斯称为“全世界公认的军事权威人士”的瑞士军事理论家若来尼(亦译作约米尼)曾说过,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是研究整个战争的艺术。战略之核心在于抓住全部战争的锁钥,集中兵力攻击敌人的一翼或者一点,进行中央突破。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方案,作为对秦国“连横”战略的具体化和系统化,正符合这一战争艺术原理。其一,它从地缘关系思考战略问题,因为列强的争夺和实力的增强,在当时无非是土地。所以地缘问题对于军事、外交意义重大。远交近攻即是对远方之国实行暂时的联合,以至少争取其中立,然后腾出手来对邻近之国实施军事打击,蚕食土地,增强实力,“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域。其二,范雎的这一战略预案有其系统性,考虑到了每一战略步骤及实现之具体方法,其原则是先弱后强,由近及远,先据有中原枢纽,再向四周扩展,稳步完成统一。其三,远交近攻照应了军事与外交的综合运用,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外交慑服之坚强后盾,而高明的外交又是军事行动的准备、先导以及补充,对于最大限度发挥军事力量的效果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远交近攻战略方案是一个高度成熟的统一天下的军事外交战略,它在秦统一天下斗争的关键时刻起到巩固已有成果、开拓新的局面的重大作用,为秦国最后一扫六合,完成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统一事业指明了方向,作出了规划,其意义与价值之巨大,乃是不言而喻的。 至于秦王嬴政提出的“灭诸侯,成帝业”战略预案,则是秦统一六国历史进程进入最后阶段时的收官之作,是一切就绪后为统一大业画上的一个圆满句号。公元前261年,秦军主力在白起的统率下,在长平地区(今属山西上党一带)同当时山东六国中唯一可以同秦国相抗衡的赵国军队进行战略决战,一举尽歼赵军主力45万之众,从而彻底清除了自己东进吞并六国,完成统一的最后障碍。 换言之,秦在长平之战中的大获全胜,标志着自己统一道路上的畅通无阻,整个统一大业已到了水到渠成的阶段,在这样的形势下,秦王嬴政把握历史的机遇,于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8),采纳李斯、尉缭、顿弱等人的建议,最终下决心“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13](卷87《李斯列传》)。这标志着秦国的统一战略又一次有了带根本性的转变,即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扮演中脱身出来,放弃传统意义上的重创蚕食战略,而开始大张旗鼓执行兼并六国、统一中原的战略。同时更具体地制定了各个击破的作战指导方针,在此基础上又解决了确定重点打击对象的问题,把攻打赵国作为各个击破的突破口。战争的进程表明,秦国这一战争预案是完全正确的,它使秦国避免了陷入多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得以迅速各个击破关东六国,最终顺利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宏伟事业。由此可见,秦统一大业最后阶段的顺利推进,同样离不开正确的战略预案的指导,换言之,战略指导原则得到及时的转变,是秦统一大业不可阻挡的原因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