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业革命的基础和环境(5)
在历史变迁中,这种新教精神和价值取向成为英国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权威抗衡的武器。这正是新教虽同是欧洲的社会文化现象,但在英国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英国非国教派各自构成独特的宗教小团体,集中在英格兰北部和米德兰,与这两个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决非偶然的巧合。在这一带,各种非国教派占据一定的经济行业与地盘。教友派垄断冶金、酿酒、金融等行业;唯一神派控制纺织业,长老派在苏格兰的机械行业中占有优势。他们的价值取向与创业精神使这一带成为后来工业革命的主要区域。 非国教派的新教精神和价值取向培养出自己的人才。非国教派拥有一套自己的旨在培养新教精神的教育制度。由于法律禁止非国教派进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伊顿公学,非国教派便设法创建了自己的学校,苏格兰大学便是一例。这类学校的课程设置具有强烈的工商业实用倾向,例如数学、外语、笔记、实用哲学等等,毕业实习地不是去“大旅行”,而是去欧洲商业中心实习。新教育体制为英国开始工业化培养出一批新人,故而艾什顿赞道:非国教派的教育制度“一方面,才能和智力从长老派的苏格兰流入英格兰”,“另一方面,18世纪英格兰的非国教派学院成了科学母体”。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的发展构成现代化社会环境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精神活跃了学术思想,热心科学的人越来越多,外国的工匠也大量涌入英国,著名的格雷山姆学院就建立于这个时期,它以科学教育为主,让伦敦市民自由听讲,不收学费,遂成为英国科学活动的中心〔20〕。 1660年成立的皇家学会是新教精神发展的实体化。该学会的几位创始人都具有强烈的清教倾向。著名的皇家学会领导人、瓦德海姆学院院长约翰·威尔金斯“对清教主义的原则怀有强烈的嗜好”;约翰·沃利斯、约那丹·哥达德以及后来的罗伯特·波义耳和威廉·配第等皇家学会领导人员都是清教徒。在1663年皇家学会首批会员名单中,有清教倾向者可考的就有42人,已占会员总数的62%〔21〕。正是这一大批热爱实验科学的清教徒把英国的科学运动推向了高峰。1662年皇家科学院明确规定其宗旨为:“皇家科学院的工作是通过实验方法促进对自然事物、一切有益于工艺、制造业、机构应用、发动机和各种发明的知识。”皇家科学院的工作又推动了其他各种科学团体的产生, 如工艺学会 (1754)、皇家学社(1799)以及各郡的农业学会。科学和教育在非国教派建立的各种学校和科学团体中具有强烈的工商业倾向。因此,在非国教派中涌现出了数量较多的科学家和发明家。据统计,非国教派仅占全国人口的5%,但他们却占全国企业家和发明家的49%。所以, 艾什顿说,“英国科学思想是工业革命的原因之一。从机械师、冶铁匠、化学工业家和工具制造家的名单和皇家科学院成员的名单上,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科学与实际应用有多么密切的关系。”科学思想的扩散无疑与新教精神和价值取向紧密联系,并且成为英国工业化环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 英国工业革命正是在上述经济基础、社会政治及文化环境中启动的。从18世纪80年代到以后的三代人里,一场史无前例的、意义深远的革命在整个英格兰展开。“从那时起,世界不再是以前的世界了。”的确,英国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新时代的伊始。工业革命首先使英国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为其资本主义现代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使之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国、殖民帝国和世界金融中心。更为重要的是,英国工业革命拉开了整个世界向工业化社会转变的“现代化”帷幕,并向整个世界展示了“现代化”的一种初级发展模式。 注释: 〔1〕亚伦:《两次英国农业革命》, 载凯布贝尔和欧夫顿主编的《土地、劳动力和牧畜》,曼切斯特1991年版,第239-241页。 〔2〕杨杰:《英国农业革命与家庭农场的崛起》, 《世界历史》1993年第5期,第2-11页。 〔3〕亚伦:《圈地运动与自耕农》,牛津1992年版,第63-69 页。 〔4〕诺曼·朗:《农村社会的家庭和劳动力》,伦敦1984年版, 第2页;杨杰:《家庭史学派》,《世界史研究动态》1987年第3期,第23页。 〔5〕〔7〕〔14〕胡德生:《工业革命》,伦敦1992年版,第65页,第76页,第54页(表2-3)。 〔6〕邓格拉斯:《英国历史文件集》第12卷,伦敦1956年版, 第218页。 〔8〕〔15〕布鲁尔:《权力之砥柱》,伦敦1989年版,序言, 第511页,第111页。 〔9〕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3卷,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90页。 〔10〕王铁之:《试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土地立法的作用及其影响》,载《英国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88页。 〔11〕欧布里恩:《1665-1815年不列颠税收的政治经济学》,《经济史评论》1988年第91期,第10页。 〔12〕波特:《十八世纪的英国社会》,伦敦1982年版,第63页和附表5。 〔13 〕拉斯勒特:《前辈们的家庭生活和不正当的爱情》, 剑桥1978年版,第34页。 〔16〕〔17〕〔18〕〔21〕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岱年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1页、第114页、86页、171-207页。 〔19〕理查德·巴克斯特:《基督教指南》,伦敦1825 年版, 第584页。 〔20〕陈紫华:《一个岛国的崛起:英国产业革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3-168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