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鹤楼,200多岁,年纪很大,名气蛮响。提起松鹤楼,苏州人脑子里会马上蹦出来四个字:乾隆始创。也就是说,早在乾隆皇帝的时候,松鹤楼就有了。确切地说,松鹤楼开业那年,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作为故事场景,松鹤楼出现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 段誉信步而行,突然间闻到一股香气,乃是焦糖、酱油混着熟肉的气味。他大半天没吃东西了,划了这几个时辰的船,早已甚是饥饿,当下循着香气寻去,转了一个弯,只见老大一座酒楼当街而立,金字招牌上写着“松鹤楼”三个大字。招牌年深月久,被烟熏成一团漆黑,三个金字却闪烁发光,阵阵酒香肉气从酒楼中喷出来,厨子刀勺声和跑堂吆喝声响成一片…… 《天龙八部》中提到,乔峰、段誉相识在一家酒楼,斗酒结义,这家酒楼的名字就叫“松鹤楼”。 可能是松鹤楼名声在外,金庸早有耳闻,在《天龙八部》里,松鹤楼多次被提到。但那个时候的金庸,从未去过松鹤楼。直到2007年,84岁的金庸第一次踏进苏州松鹤楼。在品尝苏帮菜肴的同时,他才知道自己当年在写《天龙八部》的时候犯了一个“常识错误”:错将苏州松鹤楼安到了无锡。 松鹤楼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天龙八部》的时代背景则是北宋年间,且那段故事中的松鹤楼地处无锡。小说作品当中,采用“移花接木”手法也是常有的事,把后世出现的事物名称安在前朝,并不为过。例如,《天龙八部》中段誉在苏州燕子坞还喝到了600年后才出现的碧螺春。燕子坞是虚构的地名,不消多言。碧螺春,原名“吓煞人香”,自古就是茶中珍品,传说已有1300多年的采制历史。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南巡到太湖,巡抚以此茶进呈,康熙皇帝觉得这个名字太俗,才把“吓煞人香”改成“碧螺春”。段誉喝的应该是“吓煞人香”,当时绝不会有“碧螺春”这个称谓的。阿朱、阿碧为段誉泡了碧螺春,书中随后对该茶得名一事做了交待。《射雕英雄传》中,陆冠英聚太湖群盗一节,提到金头鳌为莫厘峰寨主。莫厘峰,太湖洞庭东山主峰,也就是碧螺春茶叶的原产地。由此可见金庸的博学与严谨以及在小说创作中的一丝不苟。而电视剧《水浒传》中,王婆称其茶为碧螺春,则是编导的大失误了。 金庸此行松鹤楼给在场的苏州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老人家盛赞素包子的美味,等不及再叫一份,便将邻座的那份也一并吃了,当真一等“吃货”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