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墙之危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以后不久就干了一件事情,就是建立了一个以他朱姓一家的利益为核心的政治体系和军事制度。众所周知,明朝给予官员的工资是历史上最低的,连之一都没有。一个一品大员的年收入换成现在的钞票也只有小几十万而已,底下的基层官员就更不用说了。而官员必须靠这些工资去养活一大家人以外,还要雇佣师爷跟班等整个一套班子,当然还有应付各种社交来往。几乎没有官员可以完全没有外财的情况下生存;也许海瑞做到了,不过代价是他的孩子活活饿死,自己死的时候连出殡的费用都没有。连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都曾经感叹“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 然而,底层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点,一方面发行大量的学习资料教育官员清廉节俭,比如在《醒贪简要录》就仔细给大家计算一份官员的俸禄里要花费百姓多少的劳动;另一方面,他又是用尽各种残酷手段惩罚那些被揭露的贪官,甚至不惜想出剥皮揎草之类的酷刑吓唬官员,仅洪武一朝最大的贪污案--郭恒案中,朱元璋一口气把处死的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员就达数百人,而地方官员被牵连下狱致死者更达到数万人之多。朱元璋作为帝国的缔造者和总指挥者,总不喜欢反省自身建立制度的缺陷,而喜一味地把所有问题的原因推卸给底下官员,进而粗暴采用各种酷刑对应,但却几乎毫无效果。明初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就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 然而,朱元璋对待自己朱姓子孙却完全是另一套做法。明朝开国功劳最大的六个勋臣都是只有在死掉以后才享受到封王的哀荣,且子孙承袭都要降级;而朱元璋自己的26个儿子,除一个当太子,一个一出生就死了,其他无一例外都封了王,哪怕有一个只活到三岁的也封了王,而且还都是一字王。而且这还不算,有明300年里,只要是朱家的子孙,从一生出来开始就白白享受国家的财政供养,不需要也不可以从事任何工作,而且是生多少孩子拿多少补贴。那些历代皇帝的直系子孙则可以享受更多,直接会有封地并享用整个封地的税收福利。 以万历儿子福王为例,他在封地的时候,万历一下就打算给他四万顷良田的税收作为福利,后经过群臣反对才降为两万顷。一般的朱氏子孙也有“宗禄”供养,所有支出都由地方财政解决。随时间推移,朱氏一族的人口飞速增长,到了明朝中后期,宗禄问题已经成为拖累明朝财政的巨大包袱,甚至成为了和国家边防等同的重要大事,所谓“外之边防,内之宗藩”是也。根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嘉靖末年就有御史林润言:“天下之事,极弊而大可虑者,莫甚於宗籓禄廪。天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诸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明朝当时上亿的农业人口辛苦耕作也实在是架不住这帮寄生虫胡吃海嚼的了,可以说明朝的财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这个蛀虫群体给活活拖垮了的。 更可怕的是,明朝的主要税收却都来自于最底层的农民。权贵阶层和土豪们一方面不断兼并土地,另一方面却通过“飞洒诡寄”等手段将本该自己承当的税务进一步转嫁到穷人头上。当明朝末年,由于小冰河的现象导致西北农业绝收的时候,大量实在活不下去的农民终于开始起义了,其中就有一个大家熟悉的人,他叫李自成。而且朝廷为了镇压流寇,又进一步提高税赋,导致更过的农民破产,终于把造反变成了一个几乎全民运动了。于是乎,明朝的气数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 明朝其实就有一个闻名世界的保护壁垒—长城。虽然众所周知的是秦始皇造了长城,但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朝修建的。长城在明朝又称为边墙,是明朝为了阻止漠北的蒙古人南下而修建的战略工事。在其近300年的历史里,明朝征服几乎从未停止过长城的修建,其总长度达到了六千余公里。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来说是一个极其惊人的工程,也同时给明朝的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惜的是,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却似乎并没有给明朝带来他们期望的安稳。由于明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政策一向简单粗暴,导致北方的鞑靼、瓦剌以及建州女真经常入关骚扰。万里长城就像是一个破筛子一样,根本挡不住北来的胡骑,导致明朝北方土地被反复地蹂躏甚至被长期占领。而明朝自身的军事实力因为严重的制度缺陷在永乐以后一直孱弱败坏,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