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忘却 曾经让美国人民极为同情、震惊和愤怒的南京大屠杀在冷战开始后,却从美国民众的视野中神秘地消失了。 这其中既有日本右翼势力对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阻挠,也有“受害者本身的沉默”,使亚洲以外的国家对南京大屠杀知之甚少。亲历南京大屠杀的美国传教士在回到美国后又遭审讯和隔离,身心遭受重创,大都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如,斯迈思博士1951年离开金陵大学回国,迈纳·瑟尔·贝茨则遭到拘留审查,马吉于1953年在美国去世。美国政府此时为获得日本的友谊和忠诚,不仅包庇了许多日本战犯,使他们重返政坛,还企图从公众意识中抹煞南京大屠杀。美国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锡在20世纪50年代初掀起了反共反民主的政治迫害逆流,不仅使幸存的传教士三缄其口,而且专家学者也怕引火烧身,对南京大屠杀避而不谈。 南京大屠杀似乎成了美国学术研究的禁区,在美国卷帙浩繁的二战史研究丛书中很难发现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点滴记载。据张纯如调查:到冷战结束前夕,美国公众所读的综合的或“权威”的二战历史著作中,几乎没有一本详细记述南京大屠杀。如,《美国二战图片史》(1966)是连续多年最畅销的单本二战图片史图书,其中竟无一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照片。亨利·米歇尔的经典名著《二战风云录》(1975),在947页的篇幅中对南京大屠杀只字未提。在长达1178页的格哈特·温伯格的巨著《战火中的世界》(1974)中,南京大屠杀仅仅被提到两次。直到1987年,在罗伯特·莱基的著作《来自魔鬼:二战纪实》中,才有一段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载。在全部美国中学历史课本中,只有寥寥几本提到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尽管目击南京大屠杀的传教士、新闻记者留下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却没有一位美国作家或学者用它撰写一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论文或纪实作品。由于刻意的忘却,南京大屠杀成了美国人的“盲点”,几乎被忘记了。 感到愤怒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中美关系相对平稳的发展,南京大屠杀再次引起美国民众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日军慰安妇、活人医学试验、细菌和毒气战,以及南京大屠杀的小说、论文和著作。 1996年8月至1997年1月,耶鲁神学院图书馆举办了“美国传教士对南京大屠杀的见证”展览,首次向公众展出了南京大屠杀时期,这些留守传教士的信件、日记、笔记、照片等资料。该馆的玛莎·斯茉莉还编辑出版了《美国传教士对南京大屠杀的见证,1937-1938》一书,客观公正地再现了当年日军的血腥暴行。美籍华人社会活动家也通过展览南京大屠杀的实景资料,利用互联网介绍大屠杀的事实和图片,以马吉牧师拍摄的照片和影片为基础制作录像等,介绍和宣传南京大屠杀。美国人民为人类社会曾发生如此惨剧却毫不知情而气愤,更为日军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而震惊。 今天的美国公众利用图书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各种途径,获得越来越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信息,对日本右翼分子竭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行径感到愤怒,要求政府向日本施加压力,迫使其承认战争中的暴行。二战老兵吉尔伯特·海尔叱责日本人在靖国神社内供奉甲级战犯,无异于“在柏林中心为希特勒建造一个大教堂”,表达了强烈愤慨之情。1996年12月3日,美国司法部列出了日本战犯的名单,禁止他们进入美国。1997年4月,前美国驻日大使沃尔特·蒙代尔公开要求日本必须诚实地面对历史,希望日本为其战争罪行充分道歉。同年春,美国议员同人权活动家一道起草了一项提案,谴责日本在二战期间虐待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战俘,要求日本向战争受难者正式道歉和赔偿。 美国影视界也为揭露日军暴行而录制了南京大屠杀纪录片。郎恩·乔瑟夫博士独家拍摄的《南京梦魇》,在美国的加州、华盛顿、纽约等地上映,真实而残忍的场景使许多美国观众陷入悲痛之中。美国在线副总裁泰德·莱恩塞斯投资拍摄的大型纪录片《南京》,不仅再现了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而且影片内容更使人“脊背发凉”。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美国驻日使馆公开表示“失望”,某种程度上也是美国人这种民意的体现。 美国人民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历程再次告诉我们———真相无法永远被掩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