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年)五月,明宣宗朱瞻基病逝,年仅九岁的太子朱祈镇即位,次年改年号为正统。这位皇帝,是明朝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明英宗。 说“传奇”,是因为他的一生,乃至他总共执政的22年,可称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他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有两个年号的皇帝,也是唯一一个曾经被抓到蒙古做战俘的皇帝,更是唯一一个在遭到废黜后能够重夺皇位的皇帝。诸多的“传奇”串联着这一时代中国历史耳熟能详的大事件:明朝历史上第一个“宦官专权”的时代,第一个权倾朝野的大公公王振,明军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土木堡之败”,第一次全民动员的“北京保卫战”…… 然而与种种的“耳熟能详”相比,发生在公元明英宗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的福建邓茂七农民起义,却素来被历史关注不多。 但这场距离“土木堡之败”仅仅一年,却一度牵动了整个明王朝神经的动乱,对于明王朝当时乃至后世的影响,却远远大于许多人的想象。 这场起义于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爆发于福建沙县,其后历时两年,起义军先后攻占福建沙县,建宁,延平等二十余座县城,史载“控制八闽,三省震动”,明王朝屡剿屡败,甚至一度在“剿”与“抚”之间摇摆不定,在北有蒙古瓦剌南侵且惨遭“土木堡之败”的情况下,陷入南北“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 而关于这场起义的领导者邓茂七,封建时代文人历来更是恨之入骨,明末戏剧家阮大铖的戏曲《荡贼录》,即以镇压这场起义为素材,讴歌了明军浴血奋战镇压逆贼的“光荣事迹”。清朝历史学家徐元文更把邓茂七与刘通,李自成并称为明朝“三大贼首”。《罪惟录》说这场起义“波及东南数省,荼毒生灵百万,国之衰运,自此而始。”直接把明王朝走向衰败的“罪过”安在邓茂七头上。 但在福建当地,邓茂七却始终享有极高声誉,闽戏里有不少以他为主人公的“英雄戏”,多是勇冠三军,为民做主的“救星”形象。到近现代,有关这场起义的评价终于“扶正”,成为“伟大的反封建运动”。但有关起义的原因以及真实过程,以及起义的领袖邓茂七其人,比较同时期明英宗的“土木堡惨案”以及荡气回肠的北京保卫战,不但史家时常一笔带过,今人更“八卦”的少,这场一度深远影响了明王朝政局的“东南大动乱”,至今不为人所熟知。 真实还原这一切,评析历代对此评价里的是是非非,还是且让我们从邓茂七本人说起吧。 二 邓茂七,原名邓云,江西南城人,祖辈皆是世代务农的“自耕农”,自小勤练武艺,喜抱打不平,在当地颇有勇名。正统初年,江西当地土地兼并成风,其家祖产被当地地主勾结官府豪夺,酿成“土地纠纷”。邓茂七一怒之下杀死地主,继而流亡福建,成为“负案在逃犯”。在福建当地,他改名邓茂七,在福建沙县以替人耕种为生,成为一个“黑户佃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