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寰的二弟震宇、三弟震山、刚12岁的大儿子刘桐轩、妻弟张文凯、妹夫马振江、女婿王哲兰、姨家表弟“老实刘”等先后参加了回民大队。他失去双足的父亲,骑着毛驴为回民大队刺探情报。后来,“老实刘”携枪离队,拦路抢劫,刘震寰派人将他抓来处决。对刘震寰有养育之恩的姨母深明大义,又将两个儿子送到了回民大队,其中一个后来牺牲在战场上。 回民大队成立一个月发展到100多人,来年春天发展到400多人。1941年9月,冀鲁边军区决定,将回民大队扩建为支队,刘震寰任支队长,王连芳任支队政委,王立朝任支队参谋主任,支队下辖4个大队和1个手枪队,直属军区领导。 “伊斯兰,抗日坚决又勇敢!” 缺少信念,难以刚强;缺少智慧,容易莽撞;缺少技能,无法超强。 回民支队成员昨天是农民、商贩,今天是战士,他们抗日报国精神可嘉,但需要淬火,锻造,百炼方能成钢。 据此,冀鲁边军区派刘济民(汉族)任回民支队政治部主任(后任副政委),负责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1943年秋,回民支队发展了50多名党员,建立了中共总支委员会,刘济民任总支书记,刘震寰任总支副书记,各大队建立党支部,各大队政委任党支部书记,使支队有了灵魂和核心。 支队出版《正道周报》《正道杂志》报刊。开办回民干部学校,培养回族干部;组建教导队,专门培训班、排基层干部。各大队建立民运群众工作组负责检查纪律。一系列措施,促学习,促成长,正军纪,使战士树理想。 军区派老红军、津南支队参谋长何仕兴(汉族)任支队参谋长,参与部队军事指挥,组织战士进行军事技术训练,使战士敢打仗,会打仗,打胜仗。 旌旗奋,弹上膛,刀出鞘。 这天,刘震寰作战前动员:“同志们,我们打个漂亮仗,庆祝大队成立一周年。” “好!”战士们响亮地回答。 训练中的回民支队 8月1日早上,通往新海县(现为黄骅市)旧城据点大道上走来5个“瓜贩子”。他们接近据点西炮楼岗哨时,瓜车子突然翻倒了,甜瓜“骨碌碌”滚了一地。哨兵骂骂咧咧地走过来弯腰捡瓜吃。“不许动!”手枪队队员王国祥的手枪顶住了哨兵的胸膛,队长张九江一把将哨兵按倒在地缴了械。5个人提枪冲进炮楼,正在吃饭的伪军放下筷子举起双手。奇袭成功。一小时毙、俘伪军40人。 杀鸡儆猴。第二天,旧城东炮楼的鬼子丢下炮楼撤回盐山城。 姚庄据点插在沧县、盐山之间,驻扎着装备精良的一个伪军中队。刘震寰和刘济民多次商议,决定智取“拔掉它”。通过做思想工作,据点里伪军班长张增起愿意立功赎罪。1943年除夕凌晨,张增起带班站岗,刘震寰带领队伍悄悄进入据点,一枪未放,把100多个伪军“包了饺子”。 奇袭、智取、伏击、阻击、诱歼……回民支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令日伪军防不胜防,打得敌人晕头转向。 1943年8月,驻沧县日军旅团长谷川与伪“自治联军”司令刘佩臣率几千人马,出动900多名骑兵,扑向新海县韩村一带,企图将在此地活动的回民支队一举消灭。 回民支队避其锋芒,将日伪军引到渤海边,然后以小股部队出击,采用麻雀战术,声东击西,搅得敌人日夜不宁。沿海水苦,鬼子兵和东洋马水土不服,均上吐下泻,体力不支,只得回撤沧县,疲惫不堪的日伪军稀稀拉拉拖了几十里长。回民支队抓住战机,集结500多精兵,埋伏在韩村东侧公路两边,待掉队的数百名敌人进入伏击圈,来了个一锅端。战士们扛着缴获的武器弹药,高唱起《伊斯兰抗日进行曲》:“伊斯兰,伊斯兰,抗日坚决又勇敢,在这广大的平原上,坚持敌后反扫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