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夺取了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的夫妇的生命,“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彻底撕下了“和平的面具”,迅速的启动了战争机器。当奥匈帝国高举“复仇”的旗号向塞尔维亚人发出最后通牒后,以“斯拉夫人保护者”自居的沙皇俄国就迫不及待的就向奥匈帝国宣战。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数百万俄罗斯军人为了“拯救”自己的斯拉夫兄弟向奥匈帝国发起攻击时,与他们对阵厮杀的奥匈帝国军队中不仅有奥地利人、匈牙利人、克罗地亚人和捷克人,还有鲁塞尼亚人。而所谓的鲁塞尼亚人(也称为罗辛人、卢森尼亚人),正是奥匈帝国对其境内乌克兰人的称呼。为什么乌克兰人会加入奥匈帝国的军队?同根同源的东斯拉夫兄弟为什么会兵戎相见? 奥匈帝国统治下的乌克兰人 公元1054年,基辅罗斯的一代雄主雅罗斯拉夫与世长辞。在他死后,这个差点一统的俄罗斯的基辅大公国就因为内讧而四分五裂。被第聂伯河滋润的乌克兰从此开始上演“城头变幻大王旗”的闹剧,在近千年的时间里蒙古人、土耳其人、波兰人轮流征服和统治这片土地。 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奥地利对乌克兰虽然也怀有觊觎之心,但是这个在欧洲纵横阖闾的帝国却没有像那些所谓的“蛮族”和沙俄一样,采用武力去抢夺这块沃土。先是利用联姻和继承权,将匈牙利王国统治的外喀尔巴阡地区变成自己的“财产”;接着伙同沙俄、普鲁士瓜分波兰,成功的攫取了以利沃夫为主要城市的加利西亚;然后面对早已衰败的奥斯曼土耳其,利用《君士坦丁堡协议》将布科维纳割划入自己的版图;最后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成功的让欧洲其他列强承认了奥地利对加利西亚的“所有权”。通过一系列的利益交换和威逼利诱,奥地利获得了乌克兰西部七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的200多万乌克兰人。而奥地利这种温和的吞并方式,对于西乌克兰人似乎种“幸运”,没有在被征服过程中遭到杀戮,家园也没有在战火中损毁。其实,号称实行“开明君主”制的奥地利选择这种温和的征服方式,也许是一种无奈。为了统治拥有众多民族而且内部缺乏协调的脆弱帝国,哈布斯堡家族不得不采取温和的民族的政策。但是奥地利帝国的“友善”,却在西部乌克兰人的心中已埋下了麻木不仁的“种子”,即便作为奥地利帝国统治下最贫穷的民族之一,他们也甘心接受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  当然相对于温和的征服,乌克兰人最大的“好运”则是在被纳入奥地利统治之后,经历了特蕾西亚女皇和约瑟夫二世的改革的成果。在19世纪80年代,奥地利开始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首先在1782年宣布废除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给予农民最基本的公民权;接着又在1786年规定农民为地州服劳役的时间,每周只需给地主工作三天;到了1787年将农民使用的土地和地主的土地,又禁止地主随意支配农民的土地;最后在1789年宣布用地租取代废除劳役制度,农民可以保留70%以上的收成。在奥地利境内的乌克兰人,90%生活在在农村,而且在改革之前他们遭受着来自波兰地主“奴隶”般的对待。所以,这次改革不仅帮他们摆脱了波兰地主的盘剥,更让他们比自己在俄罗斯境内的乌克兰兄弟们提早了近50年获得了“人身自由”。因为,与此同时叶卡捷琳娜女皇正在强化把奴隶般的统治强加给的俄罗斯统治下的乌克兰人,而他们的“解放还需要等到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 奥地利的改革,让西部乌克兰人在经济上受益匪浅。哈布斯堡家族的“开明君主”制度,又让乌克兰人在宗教和文化上获得很大的独立性。奥地利的皇帝在罗马天主教和希腊天主教之间实行对等原则,让希腊的天主教士与罗马天主教士获得了平等地位,这一政策让信仰天主教的乌克兰人感激涕零。同时,为了让奥地利统治下的乌克兰人摆脱波兰文化的主导地位。奥地利人就开始对乌克兰大众进行文化改良,虽然他们的目的只是希望培养出一个听命与奥地利的精英阶层。但是,在奥地利人的默许下,乌克兰人成功的推广了乌克兰语言。在1893年已经成为奥匈帝国认可在乌克兰人居住的地区的学校使用乌克兰语,到了1914年加利西亚已经有了超过2500所使用乌克兰语的小学和16所高校。虽然奥地利统治下的乌克兰人事从俄罗斯文化中寻求来源,但是,与奥地利的统治相反,俄罗斯不仅禁止存在希腊天主教会,甚至在1900年的基辅还不允许出版乌克兰语言的书籍。在宗教和文化政策上的差异,无疑让奥地利统治下的乌克兰人对于哈勃斯堡家族感恩戴德,忠心不二,为此他们得到一个新的称为“东方的蒂罗尔人”(奥地利人)。 正是因为这种对奥地利的忠心,所以在19世纪中期席卷欧洲民族觉醒的运动中,乌克兰人的表现出少有的“反动”。在1848年加利西亚的波兰人想要谋取自治时,却因为乌克兰人领导的“总罗斯拉达”的反对而未获成功。在看到“总罗斯拉达”的作用后,奥地利人吝啬的“赐予”了乌克兰人选举权,他们可以选举加利西亚100名代表中的25个席位。但是,乌克兰人在奥地利统治下的政治权利似乎也就仅此而已,且不论匈牙利在1867年就迫使奥地利帝国改为“二元的奥地利匈牙利帝国”,甚至波兰等民族也获得了巨大的政治自治权。或许是为了争取更多权益,或许是被奥地利的恩赐冲昏了头脑,“总罗斯拉达”试图组织武装力量去帮助奥地利政府镇压匈牙利的革命。这不是乌克兰人第一次提出组建武装力量(1846年就有乌克兰人提出在城市建立民族军,在农村建立自卫队),却是第一次提出为哈布斯堡家族作战。不知道什么原因,奥地利并没有同意这一建议,建立一支单独由乌克兰人组成的整建制武装力量的破灭了。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已改名为奥匈帝国的奥地利才出现了第一支由乌克兰人单独组建的部队,此时已距离他们要求单独组建武装力量已经过去了近70年。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对于哈布斯堡家族忠心耿耿的乌克兰人,长时间无法实现组建武装力量的愿望,而其他民族却早已实现了。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其实就是奥地利人对乌克兰人的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在后来的一战中将给乌克兰人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