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千余名陕西军人在黄河滩边与日军肉搏之后, 跳进黄河不愿被俘。这本该如“狼牙山五壮士”、 “八女投江”一样深入人心的抗战往事, 却直到近年才被民间人士一点点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出来。 公元1939年夏天麦子黄时,陕西山西交界处黄河滩上,残阳如血,黄河声咽,热风猎猎。800个陕西冷娃与日军肉搏之后,走投无路,不愿受辱,宁愿赴死,朝西北方向的老家拜了三拜,纷纷跳入眼前泥汤似的黄河水,一位旗手用旗杆刺穿一名日军,将其压入黄河底,同归于尽,西北军旗帜在水面上猎猎招展…… 这是张君祥等陕西本土作家首版于2004年的纪实文学《立马中条》中的描写。陕西作家陈忠实在该书序言中着重引述了这一壮烈图景。“陕西八百壮士跳黄河”这段“历史”,首次以带有文学色彩的演绎始为更多人所知。 “陕西冷娃跳黄河”是否确有其事?到底是800人还是多少人跳了黄河?他们是一起跳入还是以怎样的形式?这样一段往事为何被淹没多年? 177师臂章 译电员的秘密 “过几十年形势变了,这件事可能会震动世人的。”1980年代的一天,山西垣曲县谢村人车国光对朋友王华兴说。 车国光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三十八军中尉机要参谋和译电员。第四集团军前身是参与过“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带领的陕军17路军。军中的战士绝大多数为陕西人。 1939年至1941年三万陕军驻守山西中条山、黄河沿岸抵制日军。陕军跳黄河,就发生在中条山保卫战中。 作为一名译电员,车国光曾在后方亲历中条山保卫战最惨烈的“六•六战役”,掌握了不少电文信息。陕西兵娃“跳黄河”的惨烈往事最令他不能释怀。 山西与陕西以黄河为界,而黄河东岸,则有一座山脉,叫中条山。1937年,日军在占领南京以后,蒋介石带着国民政府前往重庆。阻隔日军西进陕西、攻占重庆的正是黄河与中条山这两道天然屏障。 1938年7月,蒋介石调集第四集团军东渡黄河,赴山西南部中条山、黄河沿岸狙击日军。日本媒体刊登漫画称,蒋介石此举一石二鸟,一是让这支“杂牌军”守黄河,二来也是消耗这支自己一直有心结的部队。 1939年至1941年,陕军在中条山抗战三年,武器落后,后援匮乏,损失惨重,但一直死守阵地,被称为“中条山铁柱”,却很少受到当时政府的嘉奖,也极少登上当年的报端。 “六·六战役”是“中条山抗战”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日军出动3万人部队,发动9路分割包抄,飞机大炮轰炸,来势汹汹,目的是夺取黄河军事要塞茅津渡,以便渡河。经过13天激战,最终,陕军两万多人以牺牲8000人的代价守住了阵地。 “跳黄河”就发生在战斗过程中、未能突围或被逼上绝路的官兵中。 1939年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候,为鼓舞士气,“胜利”被“放大”,而惨烈的牺牲代价则被有意地“忽略”了。壮烈的陕军跳黄河,在当时就被有意识地“忽视”了。 抗战胜利后,车国光加入胡宗南部队。国民党撤退时,他没有跟去台湾,成为“俘虏”,后经思想改造,到铁路上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清查干部”,车国光参加过“胡宗南”部队的“旧案”被翻出,他被遣送回山西老家,当了几十年农民。“文革”期间,因他曾在胡宗南部队当译电员时救过共产党员,才未受到太多迫害,但对“过去”的历史从此闭口不提。 “文革”结束后,车国光被平反,成为垣曲县政协委员。他曾亲历过抗战,又有文化,因而受邀撰写过不少关于共产党在38军的地下工作的文章。 但他心里一直有个不能说的秘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