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的“身世” 吸血鬼的“故乡”据传是在欧洲。在1730年—1735年,欧洲的许多地方,尤其是斯拉夫地区,就有了关于吸血鬼的传说:据说异教徒、罪犯或自杀者死后,其僵尸常会变成蝙蝠模样,每当夜幕降临,就会从栖身的墓穴中爬出来,四处游荡,伺机吮吸人血。任何人一旦被它撞上并被吸了血,死后也会变成和它一样的吸血鬼。黎明之前,吸血鬼必须匆匆忙忙钻回它自己的墓穴,否则就会在阳光的照射下,顷刻间化为烟灰,四处飘散。 吸血鬼的传说最初只流行于民间,后来越传越真、越传越凶,甚至在一些官方文件中也出现了记载。 1732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曾派出过一个由政府官员、王子侍卫以及数十名军官组成的庞大调查团,专程奔赴一个吸血鬼猖獗的偏远地区,全面调查一起遭受吸血鬼攻击的事件。据当地人称,当地有户人家3年前死了个男人,死者后来变成了吸血鬼,几次三番地回到家来,他的兄弟和三个侄儿都因被他吸血致死。后来,正当他准备对漂亮的侄女下手时,终于因被人发现而逃走了。 调查团经过周密调查,并未发现什么破绽,仿佛确有此事。后来他们只得打开3年前死去的那个男人的棺木,竟然发现那具尸体的头发、指甲、牙齿,甚至那半开半闭的眼睛,都依然完好无损。当调查队员将一根铁针刺入尸体时,尸体内竟还流出了一股血液和白色液体的混合物。最后,调查团不得不砍下这具僵尸的脑袋,并将无头尸埋进石灰,才算勉强了结了此事。 1897年,爱尔兰作家布拉姆·斯托克根据儿时母亲给他讲述的有关欧洲吸血鬼的种种传说,创作出了一部绘声绘色的、描述吸血鬼行径的鬼怪小说《德拉库拉》。这部小说轰动一时,使得这一“哥特式的恐怖故事”再度盛行于世,从此,吸血鬼也成了文学作品中引人注目的题材。 1931年,在斯托克死后19年,这部小说被首次改编成恐怖电影《僵尸》搬上银幕,很快风靡一时,在世界各地盛演不衰。 吸血鬼的形象也由此变得愈加“丰满”起来,它已经不仅仅只是靠吸取人血维持“生命”的半生半死的人魔,是一具镜子和水面都照不出其身影的行尸走肉,而且据说它还十分惧怕盐、大蒜、十字架或十字架形的任何物体,无论何时何地,吸血鬼只要一看见这些东西,就会吓得落荒而逃……一切都说得“有鼻子有眼”,煞有介事,以至于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始终无法摆脱对这个鬼怪魔影的恐惧,弄得疑神疑鬼,惶惶不可终日。 见诸报端的就有这么一件事。1981年1月的一个深夜,英格兰特伦特河畔的斯托克镇上,一个陶工突然在他租住的一间旧房里莫名其妙地死掉了。警察闻讯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侦查,但没有发现什么可疑迹象,只是惊异地发现:死者房间的每个角落甚至就在死者躺着的床上都撒满了盐巴,死者身旁的桌子上还放着一大碗大蒜。警方对尸体进行了解剖,结果在死者的气管里找到了一瓣大蒜,终于使其死因真相大白:原来这是一位“吸血鬼恐惧症”患者,总是害怕吸血鬼来吸他的血,每逢夜间,他除了在房间的角角落落都撒满盐巴外,临睡前还要在嘴里含上一瓣大蒜,作为抵御吸血鬼袭击的最后防线,结果不小心将大蒜吸进了气管,白白葬送了性命。 中国的“鬼家族”更是精彩纷呈。有人总结说,“中国鬼”有三种:一种是死鬼,即幽灵,如风似影,不可捉摸;一种是小鬼,索命的、抬轿的、讨债的,三分像鬼七分像人;还有一种就是活鬼,即僵尸,可以从墓穴中走到人间来,为非作歹,吸血鬼便也在此列,称为“墓虎”。看来,吸血鬼并非西洋的专利。 获奖影片《吸血僵尸》叙述的是:公元15世纪,罗马尼亚伯爵德拉库拉出征后被误传了死讯,他的情人听说他已经阵亡,便自杀殉情。德拉库拉战胜归来后惊闻噩耗,痛恨上苍的无情捉弄,便以与魔鬼做伴吸取人血维持生命,作为对上帝的报复。400年后,他遇到一个与昔日情人长得一模一样的姑娘米娜,便认定这是至爱的化身,发誓要夺回心爱的女人。他把米娜的未婚夫乔纳森引进古堡关了起来,又吸取了米娜女友露丝的血以使自己更年轻。乔纳森终于逃出了古堡,请范海辛博士来消灭德拉库拉伯爵,但此时米娜却已对伯爵动了真情…… 这部科波拉自称是“原装正牌”的《吸血僵尸》一上演,果然不同凡响。美国影评人士大都认为,这是一部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片,而绝非大众所渴望的恐怖影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