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一代,文治武功成绩斐然,虽然有各种不足和缺陷,但却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王朝。 而这个王朝前后维持了近300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个王朝的军队自始至终都比较能打,不仅能打,而且比较忠诚。(注意:这是相对于唐宋的前强后弱,以及有能力无忠诚或有忠诚无能力的情况。) 那么明朝的军队为什么能持续三百年长盛不衰,既能打又忠诚呢?这件事还要从洪武皇帝朱元璋说起。 朱元璋定天下后,对于军旅出身的他最清楚军队对于一个皇帝一个国家的意义。用好了,能开疆拓土,保境安民,用不好就会造反谋逆,分疆裂土。 因此,为了尽最大可能的控制军队,同时又使国家保证足够的对外作战能力(明初北方边事还是很紧张的,元朝残部的作战能力十分可观),而创立了“卫所制度。” 所谓卫所制度,通俗的解释就是指国家按照军队特点和驻地,征调农民从军,此为世代为军的“军户”,军户吃住都在卫所驻地。这种自力更生开垦种植,寓兵于民,兵民合一的政策,既减缓了国家平民养兵的负担,又保证了军队具有职业性质,能够负担剧烈的对外作战。 朱元璋采纳刘基的这一“发明”是吸取了募兵制和征兵制的缺点,得出了一个折中方案。 中国古代募兵制和征兵制都存在了较长时期,各有利弊。 征兵制全民皆兵,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使用便捷,国家无负担。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那就是战斗力极其低下,对付低烈度的战争尚可勉强支撑,对付高烈度的作战则力不从心。 而随着异族崛起,征兵制无法满足国家需要,便开始了职业军人的募兵制。这种制度以战国和唐代最为鼎盛。 战国诸侯纷争,战火连年,唐代则以节度使自行编练部队,勇悍无比。故此,有人称战国和唐代是中国武力鼎盛,正是与军队中有大量的职业军人有关。 但募兵制最大的问题是:骄兵悍将尾大不掉,时常造反。 从唐中期到宋初,延续百年的武将拥兵自重,换皇帝如换衣服,改朝代如儿戏,就是因为募兵制的弊端得不到制约。 宋太祖赵匡胤是职业军人出身,他深刻知道其中利害,故此他“杯酒释兵权”,建立直属于皇帝的禁军制度,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终于把全国武力控制于手中。可“兴一利必生一弊”,宋朝的军队也因为这种制度而臃肿无能,面对外敌被打的鼻青脸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