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一种非常有意思的观点——为长平之战当中的赵括平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论据就是——长平之战当中赵括率领赵军在秦军的战役合围之下坚持了46天才最终被全歼,他已经尽力,不应该说他是“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 这种观点已经被很多人接受了,特别是年轻人。可是这种观点往往是站在常规军事的角度上讲,是不对的,不全面的。要想了解长平之战的真相,就必须站在战略军事的角度上去看,不要预设立场,不带感情色彩,不做是非评判。 必须承认这是一场战争的一个战役阶段,(长平之战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是公元前260年秦军60万大军由王龁带领强攻韩国上党地区,在赵军没有扎信阵脚的情况下,在外围战中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歼灭赵军5万人。然后在赵军主力40万大军全部到达长平之后双方进行了长达3年的对峙时期。 第二阶段,秦国丞相范睢利用赵国上下急于打破僵局,结束战争的心态,实施反间计,诱使赵王将老成持重的廉颇换成完全不懂军事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在完全不知敌情的情况贸然率领全军出击,致使赵军陷入重围长达46天,全军覆没。 第三阶段,在将240个少年兵放回赵国之后,秦军稍事休整,兵分两路,一路由王龁率领攻占皮牢,一路由司马梗率领袭取太原,扫清外围支撑点,彻底的孤立邯郸。然后再合兵一处,合围邯郸城,攻占邯郸,以期达到彻底灭亡赵国的目的。同时也要说明的是这三个阶段存在着紧密的先后逻辑关系。) 我们这里着重讨论的是则是第二阶段,也就是由赵括代替廉颇担任赵军长平军团主将的这一个时期。站在纯军事的角度一一的指出赵括为将之后都有哪些明显的指挥错误,以供读者参考。 第一,临阵换将,兵家大忌。 有些朋友可能不知道为什么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这是因为,兵将之间的信任和默契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才形成的,特别是临阵对敌时,针对具体的敌我力量和战场态势一定会产生更加具体细致的对应部署,如果贸然更换主将,敌人突然发起攻击,新任的将领就算是有能力,也会因为不熟悉情况,而造成部署出错。轻则,防线被突破,重则搞不好全军都有被歼灭的危险。 具体放到长平之战来说,如果赵括真有军事指挥才能,在历经三年的时间当中不会看不出来,这是秦赵之间投入总兵力达百万人主力军团大决战,这场决战赵国不能输,也输不起,因为如果输了整个赵国都将危在旦夕。况且赵括本人也没有军事指挥的经验,特别是打大兵团主力决战的经验,(有人说赵括有从军为将的经历,正史上没有记载。)尽管临阵换将的命令是由赵王下达,但他可以找理由坚辞不受。赵王应该也拿他没有办法。 第二,抵达赵军军营之后赵括首先干了两件事——悉更约束,易制军吏。 临阵换将已经是兵家大忌了,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对于此时身为前线赵军的主将的赵括来就是自断臂膀,放弃有效指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