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野史趣闻 >

早期北大校长雷人事:蔡元培两任校长七辞职位

http://www.newdu.com 2017-09-0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导读:蔡元培第二次出任北大校长。蔡元培第一次出任北大校长是他51岁,到61岁卸任,但实际上在校时间不足5年,期间他曾七辞北大校长而不准。

第一任校长——孙家鼐(任期1898年7月——1900年春)

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安徽寿州(今寿县)人,咸丰期间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累迁内阁学士,擢工部侍郎,署工部、刑部、户部尚书。1898年为京师大学堂第一任管学大臣,被聘为总教习。

雷人事: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孙家鼐强烈反对为朝鲜的宗主权与日本开战,和李鸿章中国不可能打败日本的见解不谋而合,从而与主战派、光绪的另一位师傅翁同龢对立。这两位皇帝的师傅对德宗皇帝都能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翁同龢凭借口才与其拥有众多门生、故旧占了上风。

第二任校长——许景澄(任期1900年春——1900年8月)

许景澄(1845—1900)字竹筼(yún),一作竹筠。浙江嘉兴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同治七年进士。历任驻法、德、意、菏、奥、比六国公使。同治二十四年(1885年)九月,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兼礼部左恃郎,改吏部,又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管学大臣。

雷人事:1900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当时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力量,并派出官兵同时攻打外国使馆,对外宣战。许景澄极力反对。他上书慈禧太后说:“攻杀使臣,中外皆无成案”。慈禧太后大为震怒,许景澄被慈禧定为“任意妄奏,语多离间”的罪名,于同年(1900年)7月28日在北京被处死,时年55岁。相传许景澄被判时,还惦记着京师大学堂的经费,把存在俄国银行的四十万两办学经费银子的存折取出,交给当局,嘱咐防止外国人赖账。

许景澄

第三任校长——张百熙(任期1902年1月——1904年1月)

张百熙(1847—1907)字埜秋,一作冶秋,号潜斋。湖南长沙人。清末大臣,著名教育家。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1898年,任内阁学士,主管京师大学堂事务。1902年1月10日,张百熙被任命为管学大臣,负责制定大学堂章程。1902年1月——1904年1月担任过北京大学的校长。张百熙最为突出的是对近代教育的卓越贡献,是名符其实的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

雷人事:张百熙于1898年戊戌变法前就以经济特科荐康有为,认为康有为有非凡卓越的政治才干,必须予以重用。戊戌变法失败后,张百熙因为曾举荐康有为而获罪,被革职留任。

张百熙

第四任校长——张亨嘉(任期1904年1月——1906年2月)

张亨嘉(1847—1911),字燮钧,号铁君,侯官今福州市人。光绪九年癸未科2甲62名进士。光绪二十七年,出督浙江学政。旋回京,仍在南书房行走,并充京师大学堂总监督,补授光禄寺卿,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升授兵部右侍郎,调补礼部左侍郎,充玉牒馆副总裁、经筵讲官。1898年筹设的京师大学堂,为当时全国新型最高学府,八国联军侵华后停办。1902年正式恢复,清廷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1904年1月,朝廷批准《奏定大学堂章程》,改管学大臣为总理学务大臣,以统辖全国学务。2月6日,孙家鼐受任首任学务大臣;另设大学堂总监督一职,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务,张亨嘉由大理寺少卿、原浙江学政被任命为总监督。

雷人事:张享嘉任京师大学堂校长那天,发表了堪称史上最短的就职演说,只有14个字——“诸生听训:诸生为国求学,努力自爱。”

1905年5月28日至29日,京师大学堂举办北大历史上的第一次全校运动会,竞赛项目有20个之多,张亨嘉作《大学堂召开第一次运动会敬告来宾》文,提出:“盖学堂教育之宗旨,必以造就人才为指归,而造就人才之方,必兼德育、体育而后为完备。”“乃知非重体育不足以挽积弱而图自存。”“今日特开运动大会,亦不外公表此宗旨以树中国学界风声而化。”他亲手开创了京师大学堂的优良学风,为该学堂以后成为闻名于世的“北京大学”,贡献良多。

第五任校长——李家驹(任期1906年3月——1907年8月)

李家驹(1871-1938),字柳溪,号昂若,广州驻防汉军正黄旗人,光绪二十年(1894)与三水梁士诒、新会陈昭常同榜进士。光绪二十四年(1898)任新开办的京师大学堂提调,与李盛铎等一起赴日本考察学务。二十九年年任湖北学政,三十年调东三省学政,三十二年(1906)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

雷人事:在京师大学堂任上,李家驹干了一件前无古人、恐怕也后无来者的事,为北京大学校史添上光彩的一笔。在他上任以前,张享嘉曾在外籍教师倡议下搞过第一届运动会,但无论参加人数、观众人数还是影响力都乏善可陈。李家驹上任,担任第二届运动会的“会长”,亲力亲为,让中国人担任裁判,首次组织女生参加比赛,轰动一时,观众人数超过万人。比赛的前两天,李校长穿戴官袍,招待来宾。到了最后一天教职员工比赛,只见他急急忙忙来到操场,脱下袍褂,穿着短衣短裤,站到300码起跑线上。发令枪响,李校长健步如飞,在全场一万多人的助威声中,第三个冲过终点。比赛结束,他得意地对旁边的人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吧!”李家驹这一“反传统”的举动,得到当时开明报章的大力揄扬,也带动了中国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李家驹自称“老夫”,其实并不老,这一年只不过30多岁。

李家驹

第六任校长——朱益藩(任期1907年8月-----1908年1月)

朱益藩(1861年7月1日—1937年3月10日)字艾卿,号定园,江西省莲花县花塘村人,朱熹后裔。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南书房行走;1907年12月25日调宗人府府丞;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派充廷试赴日、赴欧游学毕业生监考官及阅卷大臣;1909年(宣统元年)钦命为廷试游学生阅卷大臣;1911年(宣统三年)授副都御史,后授毓庆宫授读,毓庆宫行走、少保、太保、赏紫禁城骑马、乘坐二人暖轿、诰授光禄大夫、赐谥“文诚”。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师傅”即末代帝师。还是江西历史上出任全国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总监督的第一人。

雷人事:虽为清朝遗老却抵制张勋复辟。1917年张勋在北京宴请朱益藩,图谋一同举事。朱益藩劝张勋,形式非比昔日,大小军阀虎视眈眈,正要准备互相残杀,把溥仪抬出未必收拾得了局面,靠那三五万辫子兵,根本坐不住。张勋复辟后,给“皇上”请安谢恩的人堆儿里也没有两代宗师朱益藩的影子。朱老先生此举不是表明他对清室不忠,也不是说他是个封建制度的背叛者,只能说明他能权衡利弊,顺应民心,是他的民本思想起了作用。

九二四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故宫,由朱益藩为其管理“清室北京办事处”,仍负有为溥仪谋划之责。“九一八事变”后,朱益藩“但主拒,不主迎”,态度鲜明;溥仪出关,他不但不随行,而且至死没去过长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