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兴四将中,张俊不是打仗最勇猛的,也不是战功最显赫的,但他却是为人最贪、财富最多、权位最高、结局最好的。对于南宋政权来说,张俊当然是功臣,特别是对于宋高宗赵构,张俊不但帮他平定了苗傅、刘正彦的叛乱,有“勤王”之功,而且一直是他的指东不向西、指西不向东的心腹爱将。没有张俊,不说南宋政权的走向或要改写,至少赵构的人生轨迹会有较大改变。在那英雄辈出的乱世,张俊对赵构为何会如此俯首帖耳呢? 一、战火中的悍将 张俊(1086—1154年),字伯英,凤翔府成纪县(今甘肃天水)人。张俊从小好骑射,技艺精湛,亦颇为自负。16岁入武行,为弓箭手。后随军征讨南方少数民族,参与对西夏作战,因军功升承信郎,成为低级武官。不久,他参加了平定沂州武胡、徐进、郓州李太等叛乱的战役,杀贼最多,升为武德郎。 张俊是第一个劝赵构登帝位的高级将领。靖康二年四月一日,金军在攻破汴京、并对这座帝都进行4个月的疯狂浩劫后,押解3000多人,以及不可胜数的金银珠宝北去后,张俊便向赵构恳辞劝进说:“大王是皇帝的亲弟,人心所归,眼下局势动荡,群情喧扰,若不早日登上皇位,势必群龙无首,国将不国。”当时,赵构觉得时机未到,没有立刻答应。张俊又联合宋钦宗时的尚书左丞耿南仲,连续三次上表劝进。多次劝进之后,赵构于五月在应天府正式登基,是为南宋高宗。赵构登基后,初置御营司,重用张俊为御营前军统制,又加带御器械。带御器械是官职名,目的是“假禁近之名,为军旅之重”,可见赵构此时已将张俊视为心腹。 二、被皇帝视为“左右手” 如果说张俊对于赵构的第一大功劳是劝进的话,那么他的第二大功劳就是平定内乱。自从金军开展“搜山检海”的南侵行动以来,中原和江淮之间,也如北方大地一样,被金军几番蹂躏,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许多走投无路的农民啸聚山林,落草成寇。一些小军阀则割据一方,拥兵自重。当时,孔彦舟占据武陵,张用占据襄汉,李成占据江淮湖湘。尤其是李成,聚众数万,势力蔓延至十余个州郡,大有席卷东南之意,成了让赵构寝食不安的心腹之患。 张俊深知这是一个升官的良机,绍兴元年(1131年),他主动请缨平定李成叛军。各郡叛乱全部平定,赵构大封众将,拜张俊为太尉。这对于刚刚45岁的张俊来说,也算是扶摇直上,显赫一时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