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家底”助力文化传承 历代《楚辞》研究成果,随着时代推移及其他原因,有些逐渐失传,有些分散于世界各地,使学界难睹其全貌,因此,搜集、保存、汇刊、整理这些成果,成为《楚辞》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毛庆认为,在传世文献基础方面,《丛刊》可谓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基础,其编著者也需“有超前的学术眼光和极大的学术气魄”。 《丛刊》的完成还对以古籍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杨庆存表示,建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首先要了解、明白、摸清家底,《楚辞》作为中国文学源头之一,《丛刊》的出版可谓为传承文化体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希望“能在此基础上建成一个楚辞研究数据库,搜集齐海内外所有重要版本”。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彭庆生认为,《楚辞》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经典之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在屈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改革、修德、献身等精神集中体现在《楚辞》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因此《丛刊》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应扩大其关注程度,“不仅让国内学界知道,还要引起海外学界对这一事业的关注。” 中华民族正在面临着伟大复兴,当下迫切需要人们从事扎扎实实的文化建设。“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正是从批判到建设转型的时代,首先需要一批扎扎实实地从事文献整理的专家,他们的工作,将为接下来的文化理论和思想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赵敏俐还认为,大规模的文献汇刊、整理还需要有和平安定的环境,较为丰厚的物质基础,而现在恰逢这一时代,“近年来,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古籍文献整理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丛刊》的出版,就是国家当下文献建设工作的一个缩影。”张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