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观点 >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文物信息网 newdu 参加讨论

    三、主要成果
    (一)掌握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资源总体情况
    各级地方政府以县域为单元,对行政区域内文物资源进行普查登记,全面掌握文物资源状况、收藏单位数量和行业分布,建立各级文物资源目录和文物资源地图。普查实现了国有单位的全覆盖,国民经济统计的20个行业划分中,除国际组织外,19个行业均有收藏文物的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独立开展普查,认定军队系统文物92,449件/套。普查还对我国驻外使领馆收藏保管的文物进行了全面调查登记。西藏、青海、浙江、四川等省区对重点宗教场所保管的文物开展了认定登记。普查打破原有行业系统条块分割局限,将文物资源统计从文物系统拓展到全国各行业领域。
    普查除对文物本体信息进行逐项登记外,还对收藏单位、保管人员、库房情况、管理制度等同时开展了调查。根据普查结果,全国文物库房面积335.3万平方米,保管人员总数27985人。全国文物基础数据更加全面详实准确,为文物资源精细化管理创造良好条件,有力支持了各级政府文化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新发现一批重要文物
    各级普查机构通过实地走访、上门调查、重点认定等方式,加大对新发现文物资源的梳理调查和登记,全国新发现新认定文物共7,084,149件/套。仅北京地区就新登记收藏单位222家,新发现新认定文物2,884,873件/套。
    一些文物单位对历史上囿于保护条件所限而封箱保存的藏品进行了全面清理登录。故宫博物院新普查登录了一批重要甲骨文物,社科院考古所整理登录的考古出土文物超过10万件,江苏省完成隋炀帝墓出土文物等一批新出土文物的登记。众多非文物系统的单位通过普查认定,发现了大量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山西省运城市青龙寺发现完整的《永乐南藏》经书,内蒙古赤峰市发现红山时期陶塑人像,四川省阿坝州发现清代土司铜印,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在普查中认定文物数万件,包含青铜器、陶瓷、玉石、书画、雕塑等多种类型,新疆认定2万余件反映生产建设兵团历史的文物。
    (三)建立文物资源数据库和文物身份证制度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采集了27项收藏单位信息和15项文物基础信息,建成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改变过去各单位文物信息零散孤立、互不相通的信息孤岛局面,实现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信息的统一集中存储。登录文物照片5000万张,数据总量超过140TB,有效构建全国可移动文物大数据。依托互联网,按照管理层级和行政区域对文物资源信息进行标准化、动态化管理和利用,全面提升文物资源管理能力。
    普查按照统一编码规范,对登录文物和单位统一分配标准代码和分类编号,建立文物实物、藏品档案、电子信息关联一体的“文物身份证”编码系统和数据管理系统,登录的每件文物赋予全国永久唯一的22位数字编码,作为文物属性验证、信息甄别和索引查询的识别标识。
    (四)健全国家文物资源调查管理机制
    本次普查突显政府行为,建立起各部门参加、社会广泛参与的协作机制,统一组织,统一平台,统一标准,联网直报,实现登录数据动态管理,建立文物认定机制和数据管理利用制度,是我国文物资源调查模式的重要创新。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与同期开展的“全国古籍普查”、“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协作推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共享数据70余万条。
    普查期间,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多项跨省区、跨行业的调查、认定、登记和管理机制专项调查,涉及甲骨、漆木器等9个文物资源类型和宗教场所等3类收藏体系。广东省对民间收藏文物的调查进行有益探索,组织对16家非国有博物馆的藏品进行认定,明确藏品性质、年代、名称等。普查建立的组织体系、标准规范、统一平台和文物资源数据库,以及培养的人员队伍,为完善全国文物资源调查管理机制、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进行良好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五)全面夯实文物基础工作
    本次普查制定了文物藏品登录规范,统一了文物藏品档案和登记卡,建立了十余项标准,文物定名、断代、计量、分类等15个核心指标首次实现全国一体化。各单位按照普查要求开展藏品清点,核定账、物对应,补充完善文物信息,健全藏品账目档案,依法向上级文物行政部门备案,使《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关于国有单位收藏文物建档备案的要求真正落实落地。普查期间,全国累计举办培训班11741次,培训人员28万人次,全国新建重建档案的文物达10,415,363件/套,有6989家单位新建立了藏品档案和账目。中国国家博物馆抽调284名专业人员全职开展普查,登录文物130万件,建馆104年来第一次摸清家底。中国海关博物馆按照普查标准建立起各项藏品管理制度,作为日常业务工作的基本规范。
    各地将普查与文物清库建档、鉴定定级工作相结合,各级普查机构指导收藏单位开展文物认定,完善库房管理、文物提调注销、安全保卫和档案等制度。争取财政支持,实施库房展厅维修改造、预防性保护等,改善文物保存条件。甘肃、四川、河南3省考古机构在普查基础上积极向博物馆移交文物。武汉市普查办帮助归元禅寺开展文物藏品清理和保护,修缮破损文物。
    (六)初步建立可移动文物社会服务和共享机制
    各级普查机构积极推进普查成果共享和利用,举办文物展览,出版各类普查成果图书,建立网上共享平台。全国共举办普查相关展览1901个,展出文物35.7万件,参观总人次达到1.5亿。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联合各地实施“文物带你看中国”项目,将代表中华文明的数字文物藏品在海外文化中心和博物馆推广展示。甘肃配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联合各收藏单位赴国内外举办展览。
    普查建成全国可移动文物登录网,作为展示普查成果的平台,已向社会开放普查文物信息40.8万件。各地向社会公开的文物资源信息超过228万条。部分高校改变以往校史馆、科研教学点等内部办馆模式,逐步向社会公众开放。银行、科技、地质、卫生等部门成立专题博物馆,贵州茅台酒厂、武汉钢铁集团将普查成果与企业历史研究相结合,提升企业文化。陕西省实施虚拟博物馆建设,湖南、安徽省利用普查成果开发的文化创意产品受到社会欢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