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以身体对应城市建筑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广州日报 林颐 参加讨论

     
    《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美)理查德·桑内特上海译文出版社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克梅有句名言:“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难以忘怀,一个是母亲的面孔,一个是城市的面孔。”城市之于人类,并不仅仅是一栋栋石头建筑,而是我们安放肉身、寄托情感的特殊空间。
    城市并不冰冷,它也可以柔软多情。美国学者理查德·桑内特干脆将城市比喻成了人的肉体。桑内特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他擅长于将历史、文化和哲学融合进城市学研究,近年来屡获黑格尔奖、斯宾诺莎奖等国际奖项。《肉体与石头》是其代表作之一,该书分为三个部分:声音与眼睛的力量;心脏的运动;动脉与静脉,分别描述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基督教时期、17世纪迄今的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历史。以人体喻征城市,以城市包容肉身,且点出了每个时期的城市特色,身体与城市——这原本不相干的二者,奇异地统一于这部另类的西方文明史之中。
    对身体的感觉投影于城市建筑之上。桑内特说,柱廊这种希腊建筑形式包含了冷与热、遮蔽与暴露。他详细分析了帕台农神庙,以求证视听官能在缔造古希腊民主政治中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同样体现于古罗马时期,尤其是哈德良时代的建筑之中。整个中世纪对于身体的极端冷漠,缔造了阴郁、封闭的市民建筑格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滞缓的城市心脏才重新开始了新一轮的跳动。
    对14~16世纪的威尼斯的考察是第二部分的重点,“城市给人以自由”,但似乎只是就经济意义而言,这种境况在近现代有所改观,社区建设竞相表现对个体权利的重视和保障。
    很显然,桑内特所谈论的“身体”有着多重内涵。有时它是生理学意义上肉体观念和性意识的演变,有时它是城市建筑的一种巧妙比喻,但我以为它更多的是对城市生活人群归属感的关注。城市通过各种“身体”展示而不断建构自我,可它却无法保护市民的身体(包括精神自我)免受来自社会交往和差异的威胁。当前欧洲正在经历政治重组,大量流动于城市“动脉”与“静脉”的移民们给城市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不安定,怎样才能拥有更宽容、更安全、更平等的城市生活呢?
    这本书包罗万象,我们可以从生理学、建筑学、伦理学、经济史、思想史等多个角度读到城市历史文化的演进。建构一个新颖的理论体系不容易,所以本书在某些例证和细节上难免有牵强附会之感,但桑内特正在拓宽城市研究的维度,特别的视角给我们特别的思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