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抗战动员的大背景下,陕甘宁“救国公粮”的征收曾有过一段曲折时期。由于外部环境恶化和内部腐败滋生,中共在1941年前后遭遇了军事、政治和经济的重重危机。然而在困境面前,中共以全面深入的政治改革带动了积极有效的经济改革,显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勇气。相对于宏观的政策解读,本文旨在从微观执行层面,回溯其历史演进过程,深入剖析“救国公粮”如何从矛盾之焦点,变成利益之共同点,体现了国家、政党和群众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救国公粮;陕甘宁边区;党群关系 [中图分类号]K26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8(2014)05-0034-09 抗日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民族解放战争,它需要全面的社会动员和民众参与,而征收“救国公粮”就是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动员方式之一。顾名思义,“救国公粮”是中共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向广大群众发出的统战号召,但在偏僻贫瘠的黄土高原,平衡好粮食的“军需”与“民用”又谈何容易,它一方面考验着中共的动员能力,另一方面也测试着尚未稳固的党群关系。本文以1937~1941年的陕甘宁边区征收“救国公粮”为例,意在探讨这些尚未被充分注意的问题,从而揭示中共曾面对的治理压力及其调适过程,重新认识中共何以能够在延安时期实现了经济自给与政治复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李蕉,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