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诉说历史 传扬精神——郑福来64年“坚守”卢沟桥(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新华网 张漫子 参加讨论

    “门没了,房子漏了,到亲戚家逃难的父亲不见了,奶奶也找不到了。岱王庙旁飘扬的红绸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挥舞着屠刀的日本侵略军……”
    “谁愿意当亡国奴?这亡国奴什么滋味?你们年轻人没受过,我们这辈人受过了。日本人侵略中国的这8年,奸淫烧杀无恶不作,真正是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杀死一中国人,就像碾死一只蚂蚁那么容易……”
    这是亲历了七七事变和八年亡国奴生活的郑福来的切身感受,那段苦难岁月实在令他难以忘记。他不愿意那段血泪交织的抗战史被中国人遗忘,认为自己必须抓住一切机会,向人们讲述自己看到、听到的一切。
    在卢沟桥这段仅有1公里的石板路上,郑福来已不知往返多少趟,有时一天要走上几趟,青丝也变成了白发。今天,84岁高龄的他依旧以自己的方式坚守着,用老人自己的话说,这是自己的“精神阵地”。
    郑福来的弟弟郑福龙对这个执拗的哥哥表示不理解,经常劝他:“大热天的,80多岁了还不在家歇着。”
    “经受过这场战争、见证过日本人侵略罪行的人,有用自己的力量提醒民族铭记、避免历史重演的义务和责任。”郑福来如此诠释自己何以64年如一日做一件事,他期待通过自己的讲述,让更多后辈牢记这段岁月,激发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努力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多活一天我就多讲一天,要是能活到100岁,我就讲到100岁!”老人说。
    有听众问老人,历史车轮在向前,活在当下的我们还需要抗战精神吗?
    郑福来坚定地给出答案:“历史一再证明,在强敌面前,我们中华民族是不屈不挠的。只有懂得历史,才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只有铭记历史,才会坚持正义。爱国主义从来不是一句空话。”郑福来说。
    在郑福来的感染和影响下,卢沟桥附近已有十余位老人接过接力棒,自发在卢沟桥附近做义务讲解。
    从1982年第一首诗《忆七七》开始,郑福来通过写诗来记录苦难的经历,近些年,诗的主题增加了愤慨。他对记者说:“每次看到日本否认侵华历史的新闻,我就记录下来,写成了诗,现在都已经成摞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