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历史社会学还存在着一种小切口的横向研究,即关注某一个小的历史事件的研究。这种研究牵扯到的材料不多,时间跨度很小,因而研究者可以做到将相关材料全部占有,也就是全数据分析(大数据分析)。在全数据的基础上,研究者不需要事先预设理论,而是可以遵循质性研究的原则,让理论从史料中成长出来。当研究者在掌握相关的所有基本材料后,对于研究问题的解决,也并没有十分明晰的思路,这时就需要在理论武器库中找到或者锻炼和所有材料相洽并能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武器。当这样的理论初步成型时,研究者必须反思使用的理论能否解释材料,以及是否存在和这一理论相冲突的材料。因而,必须让理论重新回到史料中去,通过史料来检验理论的适合性。 使用理论本身并不是一件价值无涉的事情,研究者对于理论都是有偏好的。因而,评价质性研究的理论使用,首先须考虑有没有不能解释的材料。如果有,说明这一理论不具有解释力,因此必须使用与材料无斥的理论。其次,可能有几种理论都对材料具有一定的解释力,这时候就要选择最具有解释力的理论。对理论的选取要根据两大原则,即理论解释的覆盖度和理论解释的亲和度。研究者对这两大原则进行反思,当所建构或使用的理论解释符合这两大原则时,就做到了质性研究的规范。在研究过程中,对使用的理论不断选择、试用,最终找到最符合上述两大原则的理论,同时在研究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新的史料,必须让理论—史料不断地接受循环验证和发展,这是一个史料和理论不断循环的过程。 近来,研究者已经将这种质性研究的理论建构方法运用到长时段研究中,力图通过对某一主题的长时段全数据的掌握实现理论与史料不断循环和生长的目的,最后建构出相对完整的理论,代表作之一是桑内特的《公共人的衰落》。可以预见,随着历史社会学在方法上严格遵循质性研究的研究程序,对史料的全数据掌握和在此基础上的史料与理论的不断循环、互构、成长,会使得历史社会学与历史学之间的人为边界不断被打破,历史社会学与历史学、社会学的姐妹学科关系会真正得以建立。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