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与中华文化“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相通。中华文化注重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将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中华文化把性情和智慧的成长看得比物质利益与经济权益的满足更加重要。而中华文化中的“天下”观念与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中华文化的“天下”是一个以“民心”为凭借、可以无限延伸扩大而连续展开的文化—生活空间。所谓“得天下”,不是获得了多少土地,而是说获得多少民心,正如荀子所说:“取天下者,非负其土地而从之之谓也,道足以壹人而已矣。”意思是:得到天下,不是夺取他人的土地并使之服从自己,而是说对人性的开创示范作用得到了认同。在中国政治思想中,没有不可化解的绝对敌人。难能可贵的是,中华文化主张政治手段与政治目的的内在一致性。中华文化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之道,强调“仁义教化”、“以德服人”、“柔以怀远”,主张“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的王道,反对唯我独尊、唯利是图的霸道。 三是与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相通。“和”是多样性的统一,性质不同的金、木、水、火、土在一起才能生出百物,而“同”则是只有一种观点、一个声音。“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国儒道释三家都主张“和而不同”。儒家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道家认为,事物的多样性甚至会表现出极端对立的特点,但就是在这种对立中才显示出事物统一的深刻性,事物的多样性才使宇宙充满活力。佛教认为,从缘起关系来看,任何事物都相互依存,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都是真如的显现。对某一事物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认识,而且会有成千上万的理由去选择成千上万的行为方式,这些方式都是平等的,其中是相互包容的关系,只有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胸襟,才能推进问题的解决。“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造就了中华民族宽厚包容的性格,对自己独特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有自觉自信,同时对与自己不同的文化方式抱有欣赏和肯定。 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渗透的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和为世界福祉贡献力量的决心。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所指出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那么,如何才能将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入到各国人民心中呢?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此,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需要从政治、经济、安全、生态等多方面着力,也“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