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旨趣和走向的讨论,是中国学术界2015年的重要议题。这场讨论关注的是学术研究的功能与价值问题,亦即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它的持续深入的讨论,为今后中国学术服务于中国现实、促进中国学术研究在“经世”中前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术研究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能脱离特定时代的环境,也无法离开现实社会而存在。服务现实,是中外学术研究悠久而共同的传统。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自古以来抱持“修、齐、治、平”的价值理想,坚持经世致用,把“穷理”与“经世”结合,“文章合为时而著”,勇于任事,自觉担负起关注国运民生、针砭时弊、应对危机的使命。近代以来西方大学的发展也有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比如,确立了服务社会这一重要功能,以服务国家和社会为价值追求,并实现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有机统一。美国的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英国的费边社、公共政策研究会,德国的“五贤人团”等智库正是学术研究与现实结合的产物,在其国家决策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为学术研究服务现实、服务国家利益作了最好的注解。 在当代中国,最大的现实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中创造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形态,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休戚相关。由于这一创造是基于中国独特国情和现实的发展水平,是在整个世界格局“资”强“社”弱、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人类文明多样共存的时代条件下展开的,所以历史和现实、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复杂因素交织叠加,增加了这一创造的难度,也使这一创造过程充满矛盾,提出了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地需要学术研究为其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学理支撑,包括把握规律、设计制度、回应问题、预判风险、培养人才、引导舆论等。这种需要意味着学术研究领域的拓展、议题的增加、表达的创新等,既是对学术研究提出的重大挑战,也是学术研究发展的重要机遇。 响应现实的需要和回应实践的挑战,是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责任。把握宏大历史性创造提供的机遇和条件,是当代中国学术研究走向世界的前提。当代中国学术研究应弘扬经世致用的传统,坚守民族立场和民族利益,关注现实,直面问题。从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创新,或求是达真、承先启后,或出谋划策、启迪大众,于服务现实社会、服务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彰显中国学术研究的存在价值和生命力,并推进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形成。为此,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要有学术自觉,走出“为了学术而学术”的局限和“文章只为稻粱谋”的狭隘,心怀天下,以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福祉为出发点,以严谨笃学、执着探索、超越功利、乐于奉献之精神,以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之勇气,用好学术这一公器,为国运民生鼓与呼。如果学者丧失正确的价值追求,热衷于逐利钻营,或者以恪守“价值中立”为借口,躲进象牙塔中玩弄概念游戏,或者唯西方理论马首是瞻,用其裁剪中国现实,就不仅破坏了学术生态、损毁了学术研究的公信力和国际竞争力,而且会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贻害无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