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故事集(十四) 能成就无量福道的教诫神通 庄春江 有一次,佛陀来到了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一天,一位名叫“伤歌逻摩纳”的婆罗门,来拜访佛陀,对佛陀说: “瞿昙大师!我们婆罗门自己从事献供祭祀,也教人家献供祭祀,这样,大家一起祭祀,一同得福。因为有无数的大众,都能一起从祭祀中得福,所以,祭祀是一种得福无量的行为。然而,尊者瞿昙!不论原来是哪一种种族的在家人,一旦出了家成为沙门,就只是在调伏自己、安顿自己,让自己一个人得到成就而已,所以,沙门出家只是为了个人之福的行为。” “婆罗门!你虽然这么认为,但是,且让我问你一件事:如来为人宣说证悟涅槃的修行方法,劝勉他人也应同样地修学、同样地证悟,这样为他人说法,他人再为他人说法,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的辗转传播开来,让许多人也得以修学成就,婆罗门!你对这样的事实怎么说呢?你想想看,像这样的出家修行,只是成就一己之人呢?还是造就许多人的无量福道行为呢?” “瞿昙大师!如果是这样,那出家修行,应该是许多人无量之福的行为。” 这时,在一旁执拂尘侍佛的尊者阿难,就接下去问难伤歌逻婆罗门: “婆罗门!那献供祭祀与出家修行这两种行为,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呢?” 被尊者阿难这么直接地一问,伤歌逻婆罗门一时之间,竟难以回答,只能答非所问的说,佛陀与尊者阿难都是他所推崇、所赞叹的人。 尊者阿难当然不能接受这样的答案,于是又继续追问。 但是,任凭尊者阿难再三的追问,伤歌逻婆罗门依然照样的答非所问。 最后,还是佛陀出面为他解围,引导伤歌逻婆罗门一面思考、一面回答。佛陀问伤歌逻婆罗门说: “婆罗门!最近国王在王宫所召集的会议里,大家都谈些什么呢?” “瞿昙大师!最近大家谈到,以前比丘人数较少,沙门瞿昙制订的戒律也少时,却有许多修行成就而能展现神通的比丘,现在比丘人数增多了,沙门瞿昙所制订的戒律也增多了,反而获得成就而能展现神通的比丘少了。瞿昙大师!这就是最近王宫集会中,大家的话题。” “婆罗门!神通有三种:一是神足神通,二是他心神通,三是教诫神通。……(原文对三种神通的解说内容,与〈拒绝利用神通传教的佛陀〉里所摘录的相近,此略)婆罗门!你认为这三种神通中,哪一种是最殊胜奥妙的呢?” “瞿昙大师!这三种神通中,神足神通、他心神通,都是修得的人自己受用,对我这种不会那些神通的人来说,感觉起来就和幻术的性质差不多,而教诫神通明确地教导人们应当这么做,不应当那么做,这是我所能理解与接受的,而且,能辗转传授,造福许多人,所以,瞿昙大师!这是三种神通中,最殊胜奥妙的一种了。” 讲到这里,伤歌逻婆罗门完全放下了最初对佛陀与出家众的轻蔑态度,以及无法面对尊者阿难论辩的浑沌,转而明确地肯认佛陀具有三种神通的能力,信受佛陀鼓励人们“应当成就这三种神通”的教说,也就是说,间接地肯认了出家修行,是优于祭祀的。 于是,伤歌逻婆罗门诚心地赞叹佛陀对他这番善巧的引导与开示,进而恭敬地对佛陀说,从即日起,终生归依佛、法、僧伽,为在家佛弟子。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增支部第三集第六十经》、《中阿含第一四三伤歌逻经》。 二、伤歌逻婆罗门起初对出家众只是“自了”的印象,恐怕历来也都一直存在于部分国人的观感之中。不过,台湾近年来在印顺法师倡导“人间佛教”的影响下,这种对出家人的刻板印象,终于有了正面的改变。人们看得到出家众的参与社会关怀,以及在各类关怀中,带给社会大众的正面影响。然而,如果真要达到本则故事所呈现的深彻内涵,亦即以“教诫神通”引导大众进入佛法第一义的修学,然后成就无量福道的境地,恐怕还要有所努力的。 三、伤歌逻婆罗门一开始与佛陀的对话,隐约地让我们感受到,印度社会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对出家众的轻蔑态度。这种情况一如故事〈耕一种不一样的田〉中,耕田婆罗门邀佛陀一起下田耕作的讥讽态度。今天,社会的分工较细,“服务业”的需求比重增加,直接从事生产为主流价值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这当然有助于减轻人们对出家众的负面态度。不过,如果有人把出家当成三百六十行以外的一行,而以“服务业”视之,是否妥当呢?从本则故事来看,包含“自证”与“化他”的“教诫神通”,才是出家众最精致的无价之处。 四、为什么在三种神通中,“教诫神通”是最殊胜奥妙的呢?伤歌逻婆罗门所持的理由很特别,也很有道理。能够穿壁飞天,能够知道别人心里想什么,听起来很稀奇,实际上也应当很稀奇,不过,对一般没有这些神通能力与经验的人来说,实在是无法理解的。在无法理解的情况下,对这类神通的观感,其实还和看魔术表演差不多呢!正所谓“外行的看热闹”嘛!即使确实知道这是神通,那又如何?还不是遥不可及,不会的人照样不会,没有办法分享。所以,这可以算是标准的“个人之福”了。只有透过教诫神通,有次第地为人解说,循循善诱,才能将别人教会,而造福众人,成就无量福道。 五、依本则故事,我们或许可以大胆地作这样的解读:佛陀对佛法的修学者,不论是出家乃至在家佛弟子,都是以教诫神通,成就无量福道为期许的。这样,成就无量福道的精神,岂非大乘菩萨利他的先驱? 六、另,《增支部第四集第一六0经》中说到,能“传阿含,持法、持律、持夷摩(本母,即法与律的实践纲目)”的多闻比丘,如果只顾自己忆持而不为他人讲说,那么,这将是“令正法忘失、隐没”的四种情况之一。反之,如果这样的多闻比丘又愿意为人教授、教诫,那么,就不会因为他的过世而断绝了经的根本,正法也得以久住世间。正法久住世间,岂不是所有佛弟子的责任吗? 摘自《正觉之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