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地,都会去博物馆参观一番。然而,老实说,参观博物馆并不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如今省会一级的博物馆大多是一省的门脸,所以建筑之宏伟往往让人有“不到博物馆,不知人有多渺小”之感。数万平米的展览面积已经是稀松平常的事,即便是以最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方式走过,也要两三个小时。稍稍细致一点,半天也看不了两个展厅。有时不免怀疑自己是否真是学考古出身的,看不到两个小时,就觉腰酸腿疼,比逛街还累。人性一点的博物馆在大厅里会放置一些凳子(几乎没有见过放椅子的,似乎担心观众过度休息了)。人气旺一点的博物馆里,这些凳子几乎没有虚席的时候。博物馆是个高雅的地方,又不好意思蹲在地上或是坐在台阶上,自然感到更累,一次参观的感受几乎相当于跑了趟万米。 累一点或许还是其次,吃喝不便使得感受更加恶劣。因为半天参观不完,免不了要在博物馆吃个午餐。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博物馆的午餐称得上美食的。有盒饭已经不错了,价格多是外面两三倍。逛博物馆,本身是文化休闲,休闲应该是一种享受,结果成了生理的折磨。似乎为了表明精神享受必须要跟物质享受分离似的,博物馆坚决地拒绝了我们的生理需要。看完展览,偶尔会想到买点什么纪念品;然而,全国统一市场早就在博物馆实现了,不然为什么每个博物馆所卖的东西如此雷同呢?要么商品价格高得像奢侈品店,要么像路边的地摊。顾客通常要少于店员,行走在店员们的目光下,真的挺有压力的。 在当今这个地产为王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市中心待不下去了。政府在郊区给个宽敞的地盘,建个“文化特区”——把所有的文化设施都集中在一起。一桌子山珍海味如何吃得下去!在如此偏僻的地方,只能期望未来的城市中心发展到郊区了,但是如此的“远见”实在有违中国当今的现实。本来就没有便利的文化设施,都迁到郊区后,也就更不方便了。博物馆本身就是许多城市的地标,把地标挪到少有人知道地方,只能是自绝于大众。 参观博物馆再一个不愉快的体验就是那过度夸张的空间布置,奢华两个字就不必说了。大众到博物馆来体验一下精致的文化生活,不是来庙宇祭拜。为了彰显展品的形象或是保护古物,不少博物馆的灯光是相当的昏暗,让人昏昏欲睡。配合复杂的道路设计,宛如闯进了古墓一般。一件件钟鼎彝器,仿佛神龛中的偶像一般,凛然不屑于观众的法眼。加之不时有保安的呵斥,让人对古物越发的敬而远之,一点都亲近不起来。 今年在南京过春节时逛了两个Shopping Mall,有了点新的感受。尤其是位于市中心的德基广场,人气极旺。不仅有无数商铺,还有电影院、滑冰场、茶馆(不过叫“伦敦茶馆”!)。特别值得说的是,这里有许多家非常好的餐厅,价格不高,环境与味道都相当令人满意。更让人称奇的地方,通往卫生间的长廊居然是一条画廊,正在展览朝鲜画家的作品,功力一看就非同一般。楼顶一层居然还有几具恐龙化石标本,可惜没有什么文字说明。德基广场的大厅高八九层,非常阔气。目前还是空旷有余,少有可看的地方。不知怎么的,我突然想起,如此空阔地方为什么不办个考古展览呢?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人气,还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贴近大众呢?还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接地气呢?展览无需大,一个专题展足矣。来这里休闲购物的人们不仅可以看电影、滑冰,还可以顺便看一个像样的考古专题展览。再也不用犯愁时间不够了,再也不用抱怨恶劣的午餐了,再也不用专门跑远路了,再也不用在幽暗的环境中忍受“知识暴力”了…… 也许有人会担心文物的安全问题,这纯粹是多虑了。到处都是摄像头,到处都是人眼,罩在防弹玻璃中的文物不能再安全了,其实比放在博物馆中更可靠——如果看守的人打盹或忙着看球赛的话。有谁会在这样的展览中受到损失呢?商家赢得了人气,何乐而不为,说不定还要大掏银子赞助展览呢!大众呢,他们获得了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更多样的精神产品,较之看一场昂贵的电影,看一个不花钱的展览所获得的精神享受要隽永得多。博物馆有损失么?让更多的人更方便地欣赏到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不正是博物馆存在的宗旨么?政府更没有理由反对,这是多么得人心的文化工程啊!还有比这更好的文化形象么?如今中国人走到国外去常常被人笑话没文化,文化就在家里,文化可以送到人们的眼前。如果这样的展览能够实现的话,绝对是多赢的项目。为什么没有人去做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没有人或机构去牵线搭桥、去组织。另外,可能存在的阻力就是文物管理部门与博物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万一有什么风险还要担责任。这就需要政府给予一点正能量的激励,让大家愿意去做这件多赢的事。 如果回顾一下考古学史,博物馆的建立跟西方社会中产阶级的崛起关系密切。从前古物只能为贵族阶层所拥有与欣赏,大众是难得一见的。中产阶级壮大之后,对于文化生活产生了更强烈的需求,他们大多是受过较好教育的职业阶层,更看重文化生活的品质。Shopping Mall其实也是服务于中产阶层的消费场所,它兼具购物、餐饮、文化休闲。在南京的另一处Shopping Mall中看到有书店、咖啡厅、童子军训练营、儿童艺术练习场所、游乐园等,文化休闲设施越来越完善。不过,目前的文化休闲的层次总体还是比较低的,价格也非常昂贵,看一场的电影动辄六、七十元,较之发达国家还要贵。我们的博物馆那些沉睡的文物、沉睡的工作人员为什么不能利用Shopping Mall的有利条件定期推出专题展览呢?其实,并不限于考古文物展,艺术、科学展同样都可以进驻。Shopping Mall不是愁人气不够旺么?有什么比文化、艺术与科学更能点燃人们持久的热情呢?物质欲望的满足总是短暂的,而且在激烈的竞争中利润已经越来越薄。但是,精神的欲望是长久的,可以产生长期的吸引力,这正是商家所梦寐以求的! 大众考古走到今天应该说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民间的“考古热”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电视、杂志、图书、网络等媒介也是在不断地给这股热潮加温。近些年来,许多大型博物馆的免费措施着实让考古与大众的距离大大地缩短了。然而,看到进步的同时,不能不说问题。无论是博物馆,还是各种传媒,基本都是专业人士制作的各种产品,摆在专业人士控制的平台上在展示。简言之,考古专业人士并没有走到大众中去,而是让大众走到考古中来。大众作为客人,因为不熟悉,难免会缩手缩脚,难免会感到压力——在专业人士面前大众总是无知的。超级豪华或是宏伟的博物馆不是不好,而是让人觉得不自在,即便是对我们专业人员而言。什么时候考古能够走向大众呢?走到他们的空间中去,走到他们的生活中去,最好能融入进去。不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知识宣讲,不再是一种权威的唯一解读,不再凭借那些宏大的场景来压迫人们的感官,我想真正的大众考古时代也就来到了。Shopping Mall就是典型的大众空间,一个少有的具有兼容并包性质的空间,包括考古在内的文化展示都可以融入其中。 如果大众考古真的希望摆脱目前的“考古科普”局面,那么走进大众的空间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专业人士能够在大众主导的空间中做什么呢?恐怕需要放下身段去服务,恐怕要走出办公室到处奔忙。目前各大博物馆之间实现了互相巡展,但是这还不够,因为有的地方虽然盖得起博物馆楼,但是没有运作的资金。什么都指望政府,显然是靠不住的。考古展览在政府的各种紧急事务中显然重要性非常靠后。随着中国民间社会的崛起,尤其商业阶层的繁荣,他们有比肩政府的实力,一座Shopping Mall往往投资几十到数百亿。如此强大的民间力量没有利用,只能说我们当代的大众考古太漠视时代的发展。 未来的博物馆当然会存在,但是它们不一定是一栋超豪华的大楼,更可能是藏品的仓库、展览的实验室与工作室,不断有展览在各种各样的空间里出现。一般的公众,都像曾经的权贵阶层一样,也能够让那些古老的文化遗留在身边不断出现。人们能够浸润在浓厚的文化气息之中。这里现实有多远呢?我不知道,也许这是我的大众考古中国梦吧。 (原文转载自新浪博客:穴居的猎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9030190101inep.html) (责任编辑:admin) |